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三云筹俎考》·长城小站校勘版
三云筹俎考
王士琦·撰 长城小站·校勘
  << 上页 目录 下页 >>  

 

  王士琦年谱概述

  王士琦,字圭叔,号丰舆,系王宗沐次子。关于王士琦名字的来历,《临海县志稿》记载:“宗沐督学广西,梦天帝以韩魏公畀己,故以为名。”韩魏公,即宋人韩琦。韩琦,字稚圭。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在魏都久,辽使每过,移牒必书名,曰:“韩魏公在此。”故时人称其为“韩魏公”。韩琦识量英伟,天资朴忠,屡决大策,以安社稷。王宗沐梦天帝将韩琦给予自己,故取韩琦名字中的“琦”、“圭”两字来定儿子之名、字,这反映了王宗沐希望自己儿子长大以后,能像韩琦一样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十一日,吏部申明旧例荫子,圣旨准送王宗沐嫡次子王士琦承恩咨送礼部转送国子监读书。

  万历四年(1576)中举,是年士琦二十六岁。

  万历十一年(1583),与兄士崧同登朱国祚榜进士。是年士琦三十三岁。授南京工部主事。其后,历职方员外郎中,兵部郎中事主事。妻子邓氏封为“安人”。

  万历十八年(1590),出守福州。在任恪守职责,勤于政事,“振刷清理,庭无留牍”。

  万历二十年(1592),丁父忧返里。

  万历二十三年(1595),服满,任重庆知府,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援朝抗倭,竭力主战。曰:“强敌当前,有进死无退生。”奋不顾身,督师前进。栗林一战,倭被困十余日,求救于倭头目平义智。士琦为防两支倭军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全歼三路倭寇,被时人称为“边才”。事平,论功士琦连晋二级,升河南左布政使。士琦升河南左布政使不久,《明史》本传记载:“坐应龙复叛,降湖广右参政。”受到回里听勘的处罚。

  万历三十一年(1603)王士琦回里听勘五年后,《明史》本传记载:“部覆镌一级补湖广参政”。不久,“以荐升臬司属” 万历三十五年(1607),边酋顺义王“撦力克殁,未有嗣”;“其所部素囊台吉、五路台吉等,各不相下,封号久未定”。朝议升士琦山王士琦金丝冠,国家一级文物。金冠由金丝编织网状构成,孔眼匀称,外表不露接头。左右两边饰云纹金丝,前有金丝盘成的“福寿”二字,顶五梁,前后左右有四孔。现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西右布政兼副使分巡冀北。

  万历四十一年(1613),士琦靖边有功,晋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后升山西左布政使,兼领冀北军防。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明神宗实录》记载:“山西左布政王士琦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记载:“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月,《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巡抚王士琦上言:‘近闻大同虏王率东西十二部落诸酋来边争讲事赏,且兀慎摆腰五路松木青把都等盘据近边,此门庭大忧也。又前宣谕虏王不得暗遣一骑西助套虏,已得虏王印信咨报,令若发兵应援,恐东虏亦且生心矣。’上是之。”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二月,《明神宗实录》记载:“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王士琦,巡抚宣府。”

  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明神宗实录》记载:“河南等道御史韩浚等奏纠十大僚,奉旨令朱之蕃留用,孙慎行照旧调理,王士琦调南京别衙门用”;“大同巡抚王士琦因被纠,上疏乞归,从之。”关于御史韩浚弹劾的《十大僚》内容,《明神宗实录》未见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癸卯,《明神宗实录》记载:“原任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王士琦祭一坛、减半造葬。士琦,浙江临海人。由进士历升副使。以平播功,升按察使。继被劾降用,寻起布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复以拾遗调南京,未几,卒。礼部覆议:生前虽挂讥弹,殁后难掩劳勋。相应议恤,故有是命。”

  新修1989年版《临海县志》记载,万历四十六年(1618),王士琦“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关于“奉调巡抚江南”这条材料,来自《章安王氏宗谱·王士琦传》。《明神宗实录》和《明史》本传均载有被劾拟调的内容,但“奉调巡抚江南”的内容却未见记载。《明神宗实录》所记“复以拾遗调南京”之“拾遗”,是士琦被弹劾后的贬官之职。《明神宗实录》卷五五六所载士琦“上疏乞归,从之”和“原任大同巡抚王士琦卒”的史事,是可信的。如确有“奉调巡抚江南”之事,《明神宗实录》不可能不载,因为这是条重要的任命。况且士琦的讣闻至京,《明神宗实录》断无只载“原任大同巡抚”而不载“江南巡抚”之理,即使奉调“未行”。新修《临海县志》所记士琦“奉调江南巡抚”这条史料仅仅依据旧志和王氏宗谱,而未考《明实录》和《明史》,疑有失误。

  《民国临海县志》士琦本传中有“旅榇”之词,看来他不是卒于临海,而是极有可能卒于“山西”。士琦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上疏乞归”,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卒,这中间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士琦未归临海,而旅居在外,其原因可能与旧志所载“行边值大雪,为风湿所中”有关。士琦步履艰难,不便归故里,只好旅居养病。结果,沉疴不起,一命呜乎。

  王士琦在四川平乱、朝鲜平倭、辅佐涂宗浚封顺义王中都立有大功。后来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在任期间,边疆平静,威信素著,洪若皋《康熙临海县志》云:“殁之日,帑无长物,旅榇萧然,祀乡贤祠。”洪若皋所撰县志是在清康熙年间纂修的,康熙年间与明万历、天启年间时间较近,洪志所载,较为可信。据《明史》卷九十七记载,王士琦著有《封贡纪略》、《三云筹俎考》,《三云筹俎考》“一曰安攘,二曰封贡,三曰军实,四曰险要”,详载其守边经验。

  据临海旧志记载,士琦有子二人,长子立程出嗣士崧,次子立准在崇祯六年(1633)由选贡官平和知县,官至连州知州。而据《章安王氏宗谱》记载,士琦娶“大仆寺卿澄庵邓公栋女”,“封淑人”,有子三人,即长子立鼎,次子立程,三子立准。立程出继士崧,而立鼎是太学生,有子宜谷,临海方志却失载,未知何故。

  府城南门内侧尚存“十伞巷”、“三抚基”两处古巷,南至城墙,北至税务街,明代这一带为王家巡抚府第。因王宗沐父子居官清要,府城百姓曾赠送‘万民伞’十顶,“十伞巷”以此得名。又,王宗沐与长子士崧、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荣登进士,而宗沐、士琦、士昌又都曾任都御史兼巡抚,宗沐巡抚凤阳,士琦巡抚大同和宣府,士昌巡抚福建,故“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之说,台州府城几百年来流传不衰。清代,昔日显赫的巡抚府第已成寻常百姓家,仅留“三抚基”巷名供后人凭吊,感叹世事的无奈和沧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页 目录 校对说明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