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神木县辖长城

  据《明史·地理志》载:神木县在葭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置。属葭州”。1
  长城由府谷县陈家峁村向西南入神木县界,其大致走径为:由神木县永兴乡的斗家峁村继续向西南方向,经秦家燕湾村至红墩村,向南经官地、新沟则村至红石崖村。由红石崖村沿窟野河东岸向西南至神木县城北水轮村,过窟野河至铧山村。由铧山村向南偏西至解家堡乡的大柏堡。然后转西南经万家沟至高家堡乡的口子上村。继续向西南经奥庄子、梁家界、南圪(土劳),再折向东南方向至秃尾河东岸喇嘛河村。过秃尾河继续向西南经玄路塔、凉水井、草湾沟等村至三台界村南。由此继续向西南,出神木县境入榆林县界。神木县境内所辖长城约长一百八十华里。
  长城入神木县境,经秦家燕湾至水头沟段,仅秦家燕湾一带存有一段较好的夯土城墙,高约三至六米不等,其余多圮坍成土脊状,其间有两座被毁夯土墩台的四周散落着遍地残砖。水头沟有一座较好的砖砌空心敌楼,当地称为“花楼”。此楼结构同府谷境龙王庙敌楼一样,南侧墙门居两箭窗中,其余三面各四箭窗。门下原有一座高六米的砖砌平台,今平台包砖已被拆走。此楼为神木县重点保护文物,并立有保护标志牌。这一带的敌楼或墩台多筑于高台之上,四周又皆有约三十米见方的夯土围墙,今夯土围墙多已圮塌。
  由花楼向西南至红墩段,继续有残存的夯土城墙,其间有四座墩台下部尚残存部分未被拆走的砖石包砌墙。
  在红墩东南约十六华里,旧筑有永兴堡,据史载:“明成化中巡抚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宋祥建城在山上,周二里二十五步,东、南门二,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六十二里八十 六步,墩台三十九座。”2今永兴堡已毁。
  长城由红墩向南经官地、新沟则至二塘村段,夯土城墙虽圮坍严重,但遗迹尚较连贯,夯土墩台多存,砖石包砌的墩台多被拆毁,由二塘村至平轮村段,仅二塘村南,水轮村北有些残墙。
  神木城居水轮村南,窟野河东岸,据《榆林府志》载:“金为著,元至元六年(公元134O年)政县后主簿王暄徙于东山。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徙县治于杨家城。嗣都御史王翔查边奏县居山顶不便。
  移置平川。八年复徙建川口,是为今治。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门四、东南西北各一。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巡抚余子俊建逻城,增修门楼。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东路道张守中增筑,高三丈五尺,建四角楼。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东路道覃应元甃以砖,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东路道袁谏甃以石”3今东,北两面城墙已荡然无存,南面墙除东部粮食局院内存百余米较好外,其余基本毁掉。西面墙大致残存,外侧为条石基,青砖包砌墙体,里侧为毛石垒筑,内为夯土。四座城门俱毁。城中心尚存一鼓楼,当地称其为“开国楼”,楼下有十字穿心洞,仍通行人。
  长城由水轮村过窑野河,河西岸的铧山村北,多已为黄沙所侵,夯土城墙已无,仅有三座夯土墩台孤立于沙漠之中。
  陕西省1971年12月绘制的神木县地图上所标注的长城走径为:由铧山村向西经崖家塔、黑石崖至西沟乡的沙为峁村,然后再由沙沟峁西四华里的地方转南,经河掌湾、介塘沟至高家堡镇的西山村。经我们实地考察,在这条四十多华里的线上,基本未发现长城遗址。最后,我们查清了这段长城的走向,实际上是由铧山村向南偏西过阳崖沟岔河至解家堡乡大柏堡,然后由大柏堡向西南经万家沟至口子上。
  又由口子上向西南至奥庄子,始同地图所标注长城相重合。
  这段长城情况:铧山至大柏堡段夯土墩台一脉相承,夯土城墙已不太多。山峰则村至大柏堡间残存有夯土墙,大柏堡村北的梁顶上有大柏堡城,现为大柏堡小学校。四周堡墙尚残存条石包砌部分。据史载:大柏堡“明弘治初置,城在山上,周二里九十二步,高二丈。西、南、北门三,楼铺十二座,系极冲下地。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三里一十六步,墩台二十六座,旧设分防守备。”4
  由大柏堡经万家沟至口子上,夯土墙遗迹基本连贯,较好的地方尚存高有六米多,沟壑地方被雨水冲毁。
  长城由口子上向南过府榆公路至奥庄子。这段夯土城墙于公路两恻的均毁,余下的多残存高约三至五米。奥庄子东有一座砖砌敌楼,现仅残存楼下三分之一砖砌部分,上半部分只存夯土结构。由奥庄子至梁家界段,夯土墙除沟壑处被雨水冲毁外,残墙多存高三至五米,有三座较好的条石砌筑的墩台。由梁家界至喇嘛沟段夯土城墙残圮严重,由喇嘛沟南转向西南至喇嘛河村段已基本无夯土墙,仅有几座夯土墩台和两座已被拆残的条石砌筑墩台。喇嘛河村南,秃尾河东岸山顶上有一座石砌墩台。长城由此墩台下山向西转过秃尾河,转弯处现存有二百余米较好的黄土夯筑城墙,存高约四至六米。
  在石砌墩台下的山半崖处,有一座石砌敌楼。此楼门朝北开,门额上有石匾一方,阴刻楷书“永固”两个大字,字上有“流芳百世”四个小字。匾头题有“前清神木县邑庠生高运兴,前清神木县邑庠生、民国乡议事会议员高振翮经理”。楼内有入石窟的门道,顺梯道爬上,有六间窑室。室内有摩崖石刻载:“自民国年间土匪往来非常,蹂躏居民无地安身,合户人等奋然自起,于民国七年二月兴工,于九年十月告成,每家每口摊银八两五钱,今将姓名人口数目录于自己窟内,以作后世于孙之证。”
  高家堡在秃尾河下游,北距长城约十余华里。据史载:堡为“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巡抚陈鎰建,成化中巡抚余子俊展修。城在平川,周三里二十九步,楼铺十五座,系极冲上地。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二里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5今城堡西面除西门外,城墙几乎无存。南面只南门东侧存残坍墙体,南门及门以西城墙全毁。北、东两面保存较完整的是条石墙体部分,城东门洞尚存,为出入城之通道。
  长城过秃尾河至玄路塔村。在村河西岸原有一座砖砌敌楼,今只存毁后的残堆。
  过玄路塔向西在凉水井村有一座砖砌空心敌楼,此楼自合作化至今,始终是凉水井村的库房,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座敌楼东、西、北侧墙各四箭窗,楼南侧墙原有门居两箭窗中,但南墙连东、西两侧墙最南端箭窗一起圮毁。由这座敌楼向南有一座夯土墩台。过此墩台又有一座砖砌敌楼,现仅存基座部分。继续向西过两座夯土墩台,又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条石砌筑墩台。
  由此墩台继续向西,长城便进入了毛乌素沙漠,至神木、榆林两县交界处的双墩山。这段已浸于沙中的长城,仅数座墩台残存于沙中,夯土城墙已荡然无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2,第1003页。
  2.3.4.5.《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6,第4、6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