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迁安县辖长城

  迁安县,位于河北省东部的滦河流域。县东与卢龙县为邻,西与迁西县交界,北隔长城与青龙县接壤。
  迁安县,汉置令支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迁定州安喜县俘户于此,因名安喜县,县治在今城关镇东北二十华里处。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移治于今城关镇,改安喜县为迁安县。
  迁安县地处燕山余脉,地形复杂,北部和西部是山地,东部为丘陵。县北部长城线上有海拔六百九十六米的大嘴山,是本县最高山峰。
  长城由卢龙县夏庄北进入迁安境徐流口地界。两县交界处空心敌楼较好,楼为三通道,南、北各三个箭窗,东、西各有一门居两箭窗中,有梯在南墙东窗旁,楼内地面的方形墁砖还很好。
  长城在迁安县境大致走向为:由卢龙刘家口一直向西北至迁安徐流口正北,分为两道,有老辈子沟村居内、外长城之间。内侧长城有关,名河流口。这两道长城以约四华里的间距向西平行,约六华里后交汇。然后继续向西至冷口。由冷口继续向西北,经西二道河又过一海拔四百四十五米的大山,在大龙庙村北,向北凸出去长约八华里,并在里侧又砌墙一道的长三华里,使长城凸出部分成为一个口袋形状,将军坟山居口袋中。
  长城由此转西南方向,过一海拔五百零三米的大山后转向西,至白羊峪关。由白羊峪又继续向西北,过海拔六百九十五点七米大嘴子山,至红峪口村北,然后进入迁西县擦崖子村界。
  迁安县辖长城,长八十二华里,其中砖砌城墙约占三分之一,石砌城墙约占三分之二。遭受自然和人为严重破坏的约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迁安县长城现查共有敌楼一百五十九座,其中较好的四十四座,圮残的七十一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四十四座。
  徐流口,一名徐刘口,关口两侧山坡较平缓,关口建筑已毁。据《永平府志》载:关内有城堡,高丈七尺,城周二百二十四丈有奇。
  东、南各有一门。1徐流口村北长城的垛墙上,完好地镶着一块长一米、宽零点八米的石碑,因风化仅可辨认出“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岁次丁未孟冬吉日立”等字。镶此碑的城墙已向外侧倾斜欲倒。
  长城由徐流口北分为内外两道,由交叉点往东部分砖砌、石砌相参,大部分倒塌严重,只靠近分支点处砖砌城墙较好。向北分出的城墙为石砌,主体城墙初为砖砌。大致在一座海拔四百零八米高山的西侧变为石砌结构,石墙保存较好。徐流口以东部分倒坍严重,较好的地段也高不足两米,大部分高不足米,或成石溜堆状。
  徐流口,南北山峦重叠,关口内外山路狭窄,只可通单骑。如今关口处城墙已被破坏殆尽。关口向北有一座较好的空心敌楼,楼内有一块石碑,可惜已被人砸碎,从残缺不全的碎块中已对不出年号,其碑文大意是记载此敌楼长、宽、高等建筑尺寸和建造者姓名的。
  这座敌楼两侧的长城均为砖砌,除垛口残圮外,墙体较好。由这座敌楼向北经过一座敌楼,即内外两道长城交汇处,这里有一座较好的敌楼,仅垛口倒圮。由此至冷口段的长城,基本上全为石砌,而保存较好。
  冷口关,为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通道。关口东西山势低平,关内外道路平坦开阔。冷口关城随山势修建,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砖筑,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奇,东、南各有一门。2现在关城城墙砖石砌筑部分,大部分被人拆毁,但夯土墙残址基本仍可看出原建筑规模,城南门砖券拱门洞尚存。
  冷口关处也有两道长城,外长城在关口北与关口相距三华里。今冷口关建筑遗址所存无几。在关口东侧山顶上有一小城遗址,当地人称为“马圈城”。迁安至青龙的公路由冷口通过。
  长城由冷口向西北,在靠近关口处原为砖墙,已被拆毁,上山后为石墙亦损坏严重。将军坟山东有一段砖墙,包括垛口保存较好;将军坟山至大龙庙两山间的石砌墙体,以及有些地段的砖垛口,皆保存较好。
  白洋峪关东南为水灵寺山,山腰有一泉。水灵寺山北的长城上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敌楼,此楼内中间结构四周,砌有好几个向墙里凹进去大小不等的“壁厨”。这类“壁厨”为驻守戍兵放置物品之用。但这种既方便又实用的“壁厨”,在长城敌楼的建筑上并不多见。
  白洋峪关,西北山势蜿蜒,似波涛起伏,至此突然间断约数十丈,关口修筑其间。关外西山倾斜与东南山相对,关城随山势而建。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一丈四尺,周三百十四丈三尺,东、南各有一门。3今除东墙存约二百米外,其余全部被拆毁。有洋河由北向南流入关内。
  长城过白洋峪关口向西北,先是一段石砌墙,倒坍较重;后变为砖砌墙,虽墙体残破,但未倒坍,由白洋峪算起,第七座敌楼建筑十分独特,是在墙台(马面)上建的一座仿木结构的楼子,此楼西开一门,东、南、北各有三箭窗,窗成品字排列。楼门额上嵌有门匾阴刻楷书“神威楼”三个大字,并属有:“游击将军张进忠题”,“万历丙申仲夏吉立”。
  过神威楼向西又第三座敌楼,顶已坍塌,楼内东侧墙壁上镶有一块石碑。碑体完整,字迹清晰,文为“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仲秋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整饬蓟州等外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这是一块巡边记功碑。
  长城由神威楼至红峪口段,大部为石砌城墙,坍圮较重。特别是几处因山势较险,构筑简单的地段,几乎已坍平。有少部分砖砌城墙较为坚固,保存较好。在靠近红峪口有几段城墙,连垛口皆存。长城过红峪口后,止于将军帽山东侧,便算进入了迁西境。
  迁安县境内长城,很多空心敌楼内没有砌筑上楼的梯道,而是在楼顶开一个天窗,按开窗方位和建筑结构分析,当时是设活动木梯和绳梯的,如敌楼失守,士兵即撤上楼顶,并提起活梯,坚守待援。这种无固定梯道结构的敌楼,在长城敌楼的建筑上占很大比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永平府志·城池上》,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2,第11页。
  2.3.《永平府志·城池上》,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2,第18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