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水帘洞
 公元六世纪的大兴城 

2007-08-11 Sat

文字间的拉丁舞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喜欢这位伯伯,源于老爸。当年,那一辆破旧的28自行车上,总有一个梳着两根小辫子的小姑娘的身影,老爸用他瘦弱的身体,一直努力地蹬着车,从我们位于海淀的遥远的家骑到景山后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院,去看望老爸的前辈——倪海曙先生。

我一直叫他倪伯伯,不仅仅因为他比老爸年长若干,更因为这位老先生一直致力与中国文字改革的研究,从始至终,学问、研究都做得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实实在在,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间断过。不信服的家伙,可以去图书馆找那本《倪海曙语文论集》,以资为证。他是中国文字拉丁化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喜欢小孩子的邻家老头儿。

倪伯伯对小孩子很好,不管是朋友的孩子,还是院子里面的孩子,都很喜欢他和善而宽厚的微笑与慈祥而搞怪的模样,伯伯会讲很多故事,而且用各种方言表述出来就更加有意思。还有伯伯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所带回来的糖,也让我喜欢上了那间不大的小平房。作为研究者的家,倪伯伯的书多是必然的一个条件,而书房的狭小,凌乱似乎也是解放后文人的一种自然。

印象中的倪伯伯是个大烟鬼,每次他的房间都充斥着烟草的味道,后来得知他病故于肺病,不由还是有些唏嘘感叹。伯伯的固执体现在吸烟的问题上,他宁愿开刀几个小时、寝食难安,也不愿将这爱好戒掉。不知道是否这也跟他做学问有关?不一定是什么坏习惯难以改正的庸懒,只是自己给予的一块心田。

不过,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抱怨这位可爱的伯伯,因为伯伯研究的是中国最奇怪的一门科学——语言学。而他还研究的是汉字拼音化的改革。曾经一度,我要在他面前用拼音读出一些段落,然后,读完了一本过段日子去换另外一本。那会儿还是比较痴迷认字的,同龄小朋友都已经开始标榜自己可以认出多少汉字了,可我却反而要通过拼音去解读故事,似乎有点儿痛苦,这种痛苦不是来源于学习,而是因为一种特殊。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冬天,我得了水痘不能去上学,待病好之后,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所有的字母。老师说要给我补课,我笑笑说不用,暗想,自己可是由中国最棒的拼音大师教的啊,一定会让所有人都惊艳。待课上背字母表,我将倪伯伯他们那套字母表一背出,引发的却是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这才知道,其实我们所学的距离研究还是很遥远。尽管伯伯跟老爸都坚持,但最后,我还是不得不妥协又重新跟老师学了一遍。

长大之后我才发现,我那点儿“小磨难”,比之倪伯伯,真是天上地下一般。他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致力于文字研究,直至病逝,五六十年其中之艰辛,又岂是外人所能理解?为寻找一个相同的音节,为找到一个相同的例子,他们都可能要熬夜几天!更不用说还有很多反对的意见,从那会儿到今天。

很多人说,中国文字变成拼音是很可笑的行为,比如红楼、比如三国,如何用拼音来演绎?汉字拼音化不是一百年就能完成的事业,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表现。关于拼音化,我无权发言,几百年的事业又怎么能在一天谈完?我钦佩伯伯们的敬业与认真,在不理解的声音盖过天的日子依然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奉献。纵然,在此生,不可能见到拼音化的那一天,但世界文字大同,无疑是那一代研究者们的理想家园。1964年,倪伯伯曾写了一首《拼音颂》颇为有趣:“人们奋斗七十多年,解放了才理想实现,孩子入学先教拼音,汉字有音注在上面……千年汉字老绷着脸,笔画成堆不知咋念,拼音治好它的哑病,都给安上发音机件”。

倪伯伯不仅仅一代文儒,而且还是铮铮铁骨。不仅积极投身抗日,更是从来没屈从过一些当权。据说,他在街上看见标语“中华民国万岁!蒋主席万万岁!”,回家他就写上了:“国家只活一万岁,伟人要活万万岁,一万年满仔国家唔不哉,还留下伟人要做九千九百九十九万年格吉普赛。”曾经革命的底子,在建国之后似乎有一点儿特权,伯伯依然平和依然诤言,直到那年冬天。

1988年冬天,倪伯伯离开了我们。葬礼那天,老爸一个人去的,回来我看了照片。总觉得静静躺在那儿的是另外一个人,而伯伯还在继续研究着文字拼音化的明天。对我而言,倪伯伯是一位长者,他的一生让我读出了旧时代文人的精神,也让我钦佩他们对于研究的孜孜不倦。很多所谓的学者在卖弄半瓶醋的今天,伯伯这样的人就更值得我们去怀念。

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而一个国家有一群有理想有气节的文人,也是幸福的!

——————
倪海曙(1918~1988) 上海人。
1918年5月出生。早在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文字改革工作。193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医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即投身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语言学,1942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自1945年起,在时代出版社和《时代日报》任编辑。曾主编《新语文》、《新园地》、《方言文学》等副刊。上海解放后,他主编过《新文字》周刊,任华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主编《文化学习》半月刊。1953年调北京,任通俗读物出版社文化读物编辑室主任。自1955年起,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文字改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主编《拼音》月刊、《文字改革》月刊,《语文现代化》丛刊和《现代化知识文库》。1988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中国拼音文字概论》等。编有《中国语文的新生》、《新文字教师手册》等书共50多种。

ps:专著性的图书比较难挨,其实有一本叫《杂格咙咚集》的书还是满好玩,有兴趣不妨找来看看。嘿嘿!


阿印于 2007-08-11 23:33:38 发表在分类:理想主义
(5356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