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荒火
 旷野上野兔和宿鸟都被惊起,苍狼远远地蹲在一块孤石之上,闪着惊惶失措的绿幽幽的光。我在莽莽的草地上走着。你会来吗? 

2006-02-04 Sat

胡 明: 长城造就了张家口(3)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史志”解读了张家口

史志中简短的文字解读了张家口,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解析了“张家口由来”诸说之由。
《宣府镇志》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张家口堡: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在指挥张文主持下,建于西高山南五里,堡方四里有余,高二丈五尺,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指挥张珍改筑城堡。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展筑关厢,周五里,高二丈。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堡始以砖包。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加修城堞和阙楼。以上记载了“张家口堡”的修建历程,如果对以上文字进行深入的剖析,就会发现其足以解释“张家口由来”诸说深厚的历史内涵:
一、“指挥张文”。
张文的官职是“指挥”,《明史•列传》无记载。明朝地方最高军事官由明初变换过程为:都指挥—总兵官—巡抚、总兵官—总督。府镇军职由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属,直属兵部。都司军职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上而至五军都督府统辖。万全都指挥使司建立于宣德五年,张文宣德四年己是指挥、显然不是万全都指挥了。总兵属下无指挥职,战时有将总兵、守备任命为指挥的,张文应是今万全辖区的战时军事指挥官。一位战时军事指挥官,绝不会在战争期间去建设“民居城堡”或“商业城堡”。所以,“张家口堡”是在战争年代由军事指挥员根据军事需要建筑的守御长城的戍堡。
二、小北门──张家口。
“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由此可见,初建无北、西门。从张家口堡的地形地貌看,西、北两条旱河夹一高地,堡西临河(今日西坝岗),过河及山,没有必要开门。北面河与路并行(今日新华街、至善街),翠屏口位于堡西北方向,作为军事戍堡,战争年代不留北门是正确的,此例很多。和平环境为了方便开一小门、战事紧张再封闭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门原为张文所建,后于明嘉靖九年(1581年)由张珍打开,……北门甚小,其形如口,故将门楣上的“张家堡”三字,改为“张家口”,这就是张家口之名的来历”(29)。张家口堡是一个“极冲”级别的军事要塞,早在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此堡就命名“张家口”堡在册了,怎么152年后的嘉靖九年(公元1581年)张珍在小北门写上了“张家口”三个字就变成“张家口之名的来历”了呢?实际上小北门上“张家口”三个字正是亮明了此堡的名称,正如我国传统习惯在城堡门或大宅门门额券龛上书写姓氏、门名、地名一样。
三、张珍不姓“张”?
张珍,张家口堡守备。几乎从清乾隆年间以来,所有的史志关于张家口堡的记载中,都沿袭了“张珍改筑城堡”的内容。因而,演绎出了文前类举的“张家口由来‘二张说’”。其实,这是历史上的文史学家向现代的文史学者开了一个历史的玩笑,张珍姓“章”、不姓“张”。就是这样一段“歪经”,信徒们从清乾隆年间一直念到现在,至今仍津津乐道、朗朗上口,就如善男信女对慈眉善目、秀发垂肩、雍容华贵的观音菩萨顶礼膜拜的时候,没有人想过观音菩萨原来是男姓一样。所以,突然提出“张珍不姓‘张’来”,绝不要轻率的认定是呓语。
最近,在“植树造林,大力整治张家口市区周边山区环境”的感召下,携友上西山一游。西山果然漫山碧绿、小径通幽、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我们突然游兴大发,信步踏上“赐儿山”。走进“云泉寺”山门,直奔“元榆明柳”而去。在古柳下、圆通宝殿北山墙旁突然发现立着一通汉白玉石碑。石碑165×64×16公分,底部另配一个石灰岩长方形亮面碑座。石碑为无帽通体碑,碑额在“碧海祥云”图案中间雕刻了《重修云泉寺记》六个篆字,碑文四周以拐子流云图案勾边。碑文是苍劲有力、严谨古雅的楷书。碑的通体裂痕斑斑、遍体鳞伤、布满了沧桑岁月的印痕。尽管阴刻文言文、繁体字、字迹己模糊不清,还是认真的读通了碑文。这是一通《重修云泉寺》记事碑,碑文中记述:《云泉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由僧人清月所创;当时的《云泉寺》主持圆玉,为陕西榆林人,精于佛教经典,为有道高僧;寺庙的形制、殿堂的布局;重修的规模、内容;重修出资名细等。组织重修及树碑者:
钦差 征西前将军镇守大同等处总兵官后军都督府署都督签事江桓
钦差 宣府游击将军署都指挥签事魏祥
钦依 守备张家口堡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签事章珍
昔大明嘉靖五年岁次丙戌九月 吉日立
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张家口指挥章珍”几个字。下山后查找史料将“张珍”与“章珍”作一对照:嘉靖五年,张家口堡守备章珍重修《云泉寺》;嘉靖八年,张家口守备张珍“改筑城堡”。同是张家口堡守备的“张珍”与“章珍”,仅时隔三年,应该是同一人。章珍是重修《云泉寺》的组织者、《重修云泉寺》碑的树碑者,他肯定不会把自己的姓氏写错吧?“张珍”者是后世史学者撰写的,很可能第一位执笔者没有认真核对,因为“音”误而把“章”写成“张”了。以后史学者们当然是以讹传讹了。
《重修云泉寺》碑,碑文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书法功力深厚、笔势苍劲有力、圆润大方;雕刻技术娴熟、雕工精湛、刀法圆润。此碑无论是珍贵的艺术价值,还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都堪为张家口市的艺术珍品、文物瑰宝。遗憾的是,山上众多的僧人、修女、道长、居士、冷脸售票者,山下的文化工作者、文史学者们,对经历了四百八十年沧桑岁月的《赐儿山》镇山之宝《重修云泉寺》碑熟视无睹,而今依然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风霜雪雨的摧残;湮没在善男信女的香火之中,饱尝凡尘的熬煎;冷落于文史学者们著书立说之外,“你刚唱罢我登场”,任其讹传。惜哉!江东有人乎?
四、改筑城堡。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指挥张珍改筑城堡”。明边堡根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分极冲、次冲、又次冲三个级别。万全境内的西阳河、洗马林、新河口、新开口、膳房堡、左右卫、张家口堡都属极冲。章珍为什么要“改筑城堡”?其原因依然是蒙古骑兵的“入边战争”。嘉靖年间、俺答长子黄台吉就在宣府边外旧兴和、小白海、马肺山一带驻牧(今张北、沽源)。“连年入寇,或在宣大,或在山西,或在蓟昌,甚或直抵京畿,三十余年迄无宁日”(《五杂俎》),对明朝边疆社会造成严重破坏。从以下蒙军主要几次入边情况足以想象到,战争对张家口沿边地区摧残与掠夺的残烈状况:
嘉靖七年十月辛丑:虏五万骑,大白阳边寇宣府 。
嘉靖十二年三月甲寅:虏入宣府,大掠而去 。
嘉靖十八年七月癸未:嘉靖十七年六月虏数千骑,入宣府张家口。
嘉靖十九年九月丁酉:虏数万骑,入宣府万全。
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丁亥:十一月虏以五千余骑,新河口边毁墙入境。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虏拥众寇宣府,⋯⋯皆言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壬戌: 俺答部落大举入寇,至独石边外驻金字河 。
嘉靖三十二年三月甲辰: 虏数万骑,由青边口入宣府。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丁丑:虏自宣府柴沟堡溃墙入,大掠而去。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丙午:北虏数万骑,由宣府、大同、山西等地入寇 。
嘉靖三十五年六月辛丑:虏三万骑,犯宣府黄王梁等地。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戊子:六月五日虏数万骑,犯大同,侵宣府。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戊申: 虏五千骑,犯宣府滴水崖,由黑汉岭南下。
嘉靖四十四年九月庚子 : 东西二虏二万骑,犯宣府。
明朝边防残破不堪,社会萧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塞上人烟稀少,“村落萧条,有千里无复人烟者”。(《万历邸抄》)生活在临边地区的人民陷入“肝脑涂地,父子夫妻不能相保” (《明清史料》的悲惨境地。。“塞下多畏虏卤掠,我废耕,我近边膏腴地土皆荒芜不治”(《明清史料》)。章珍改筑城堡乃是战争所迫而为之。
五、“洪武移民”。
在研究“张家口由来”诸说中,“洪武移民”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原来在明初洪武年间,这一带‘民户不足,调山西诸处余丁充之’。(见《宣府镇志》)据马建章先生推证,‘其中有张姓人家迁来的隘口附近定居。’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人们便称此“口”为张家口了”(30)。“这一代”较笼统,具体到“宣府镇”的今日之张家口市区在洪武移民时期是“移出”地区,而不是“移入”地区。
明朝建立后,由于战乱,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出现的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31),“积骸成丘,居民鲜少”(32),“多是无人之地”(33),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命大将军徐达挥师北伐中原的同时,下令迁徙苏州府富民充实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将苏州富户移到他贫困的家乡凤阳,为掩人耳目,此后安排了大范围的移民),明初移民运动,由此拉开序幕。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至洪武二十五年二月进行了十几次移民。洪武移民的原则是从“狭乡”移居“宽乡”,以均衡人口、调节地力,使“地无遗利”,“人无失业,而有恒产”,因而是全国性的。其中涉及北部边疆移民仅有“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移徙故元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到北平开荒种田,分别落户于大兴、宛平、良乡、固安、通州、三河、武清、蓟州、昌平、顺义等地”(34)。其中,由山后(河北北部)、山右(今山西)向山左(今山东)移民的数量较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洪武时期从张家口所在位置的塞北地区,约移出四十七万人。“(宣府)元初为宣宁州,至元中,以地震,改顺宁府,领宣德、宣平、顺圣三县。洪武初,吏民内徙,州县俱废,乃因戍兵先置千百户所、指挥司、都指挥司,而万全之卫丽焉。”(35)宣平即元朝时的宣平县,治所在今日怀安县左卫镇,“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废县。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置了万全左卫、右卫,属山西行都司。”(36)今日张家口市区当时属宣平辖区,由于“吏民内徙”,长达二十多年无治所,更不存在充实农耕生产的村庄。“洪武移民”从组织动员到安置都是政府有组织的集体迁移,移民主要充实农耕生产,今日之张家口城区怎么会安置移民呢。当然,洪武年间,为躲避战乱不排除个别民户可能流亡到这一区域居住、或当地戍兵携家属定居,但中国移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37)以上两类人员不属于洪武移民。
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年,山西向外大规模的移民有八次,而目前张家口市辖区怀来、宣化、阳原、涿鹿的山西移民,多数是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及以后迁来的。如怀来榆林屯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洪洞县迁来的池、苏、吴三姓人家在此定居。据说怀来县大黄庄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洪洞县迁于此。“其保安、隆庆二州则直隶京师,与万全并列。”(38)明洪武年间大黄庄属隆庆州(怀来)由京师管辖,不在“吏民内徙”之列。至今没有见到涉及明洪武年间向今日张家口市及郊区移民的历史资料。“没有准确史实的历史,恐亦难称其为历史”。





察哈尔于 2006-02-04 14:22:12 发表在分类:大好河山
(5080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