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寻找方大曾
老普 于2006-08-13 03:38:46发表于长城小站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8/1155411526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8/11554115261.jpg

  方大曾,1912-?,北京人。
  充满传奇色彩的摄影记者。有人称,他是“抗战时期第一个为国捐躯的记者”;有人说,他牺牲在前线,但几十年来他的家人却宁愿相信他只是失踪。
  在那个时代,摆弄照相机还是一个奢侈的爱好。但方的家境不错。他的父亲方振东在当时的外交部工作,殷实的家境给了方大曾痴迷摄影的物质基础。母亲给的7块大洋很快成了他手中的相机,再加上一把伞、一个背包,这就是他当时全部的行头。北平众多的古建筑和纷繁的民俗活动成为他最初关注的目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得变乱、流离的中国成为他影像的重要内容。1929年,17岁的方大曾发起成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这种狂热的爱好后来发展成了职业。
  作为一个摄影师爱好者,他年轻的脸庞径直贴近冰冷的生活。人力车夫、缝穷者和矿工等底层劳力者频繁进入取景框,逐步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卓越的纪实摄影家的可贵品质,《黄河上的船夫》、《缝穷者》等作品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在他的战地报道《从集宁到陶林》里在目睹了令人震惊的劳动条件后,他对挖煤的农民寄予了无限的同事:"这个世界简直不允许他们生存在光明中,我想,他们总会得到解放的吧。我这样企望着,我确信这不是幻想,因为有千百万的人正为着人类的光明在工作,在努力,在斗争,奴隶们也要享受,'人类生活'了!"在指去世俗的浮尘后,方大曾超越了作为一个纯粹记录者的存在。

  战争改变了一切。1930年方大曾考取中法大学经济系。第二年他就在大学里参加“反帝大联盟”,参与编写机关报《反帝新闻》,第三年,他又联合诗人方殷共同主编《少年先锋》,直到方殷被捕。这个热血青年,拼命地想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施虐者的残暴和同胞的顽强。
  大学毕业后的方大曾来到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和吴寄寒、周勉之等人成立“中外新闻学社”,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
  1936年,他和范长江相遇。这虽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人深感神交已久。范长江了解到方大曾做战地记者的志向,引荐他到天津《大公报》工作,方大曾自此正式用“小方”的名字,在战场发回战地报道。
  1936年11月,小方在北平写成《宛平之行》采访记。20天后,他辗转到河北唐山、昌黎等地,采访冀东伪政府辖区,完成《冀东一瞥》。12月他来到绥远抗战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采访,完成《绥东前线视察记》。在绥远前线,他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的照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3天后,小方前往卢沟桥采访。“我在第一时间到达”———小方在报道中写道。《保卫卢沟桥之我二十九军战士英姿》、《我们为自己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卫国捐躯》、《民众慰劳》、《敌机轰炸我保定车站》等专题摄影报道相继被国内外各大报刊刊发。"七七"事变后,方大曾成为《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负责平汉线的报道工作。这个平时同侪眼中诚挚、天真、勇敢、温和的青年对这场战争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疯狂地奔逐于南口、保定、居庸关、太原、大同之间……之后,是令人痛心的寂静,一切戛然而止。
  23日他寄出《卢沟桥抗战记》报道,28日再次与范长江、陆诒等人相遇。他将拍摄到的大量底片交给妹妹方澄敏冲洗和保管。方澄敏将这些底片放在一个木盒子里,这成为方澄敏后来寻找、追忆哥哥的寄托,也是方澄敏的晚辈捐献给国家博物馆的“遗物”。
  七十年前神秘消失。
  1937年9月30日,是能找到小方最后消息的日期。他在这一天从河北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此后就再无音讯。有人曾说在同年12月9日的纪念活动上看到过他,但是这条线索没能给小方的家人带来真正的宽慰。
  1935年冬天在绥远战场采访时,小方出人意料地给母亲寄回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身着军装,英武帅气。他在照片上写道:“母亲大人存念”。方澄敏回忆说,小方采访时极少拍摄自己的照片,更难得寄回家。这张照片是不是表明,他已抱定必死的决心,奔赴前线?

1935年方从绥远前线寄给家人的照片。

方大曾作品:在长城上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6-08-13 12:57:14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