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墙子路村史——蔡世文(3)
积雪庐 于2003-03-11 18:24:24发表于长城小站
墙子路四景之一的锥峰山

  锥峰山座落在墙子路城西约十华里处地名草茨,是密云县东部高约海拔1000米的高峰,因其顶峰挺拔俊秀其形如锥,故名锥峰山,面积约四百平方里,群峰匍伏一峰独秀,是自古以来的天然林,上面漫山古柏郁郁苍苍,峰峦叠嶂,林壑优美,绝似墙子路城西的一座画屏,墙子路人抬头便能望见的伟形,故称墙子路四景之一,现在是国家锥峰林场所在地,山上有一座古庙名老祖庙,是因为有一位李姓老者在此修炼成仙,救助一方百姓,后人故为之立庙,称老祖庙,上面有他住的古洞和饮水处遗址,还有古塔二座,年年庙会拜祭。传说,有一李姓农民性质豪爽行侠仗义,为救孤弱打死豪强一名,犯了王法,故逃到此山修炼得道,常四出为农民编锅盖,人称之为盖的李。这家有他编盖,那家也有他编盖,大家才知道他成仙会了分身法,后来官府知道他在此山修炼,派两个衙役来捉他。他说等我喂喂狗吧,一声呼叫,却来了两只猛虎,吓得衙役跪地哀告,从此再不敢来捉他了,此山下有一座烈士纪念碑,是纪念1942年在山下苍术会村被日寇屠杀的八路军48位烈士之墓,英魂永留人间,每年清明节,广大人民都去碑前致敬,成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城子乡政府正在准备开发锥峰山为风景区,实在可喜。
  原来早先锥峰山整个山区被北京一个有势力的官僚领了山照,他强横霸道,派一个姓信的管事的在此看山不许百姓上山砍柴,把百姓惹急了,把姓信的打死,起了官司。把打死人的姓方的关进大牢多少年,那个姓方的老头是高庄村的人(我看见过他),解放以后锥峰山成了国有林场更加美丽了。
  家乡古迹庙宇最多,神灵齐全,塑艺精湛,景观奇古,是一般村庄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庙宇已毁灭五、六十年之久了,但在我印象中,却记忆如新。记得上坡子有:真武庙、火神庙、马王庙、城隍庙、药王庙、文昌庙、关公庙七座。丁字街北有:观音祠、土地祠、三堂庙、观音洞四座。东门外有:东庵庙、龙王庙两座。西门外玉皇庙,南关西头五道庙,共有十五座之多。
  在建筑规模上,除五道庙、观音祠、土地祠是一间小庙之外,其他各庙均有三间正殿,漆梁画壁,兽脊飞檐,堪称雄伟。尤以三堂庙和东庵庙规模较大,正殿之外,还有东西禅堂,关公配殿,两道山门,两层禅院。迎面均有敬神演戏的大戏台,各有看庙和尚一名,东庵庙门外,两棵大傻杨和三堂庙戏台内外的两株古槐,均高有六、七丈,四人合围。戏台外之古槐,年久中空,已存半壁树体,亦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可证庙之古老,约有四、五百年。
  各庙神像雕塑,高大与真人相等,色彩鲜明,衣冠潇洒,风采各异,又如关公,真武威武雄壮。玉皇如来,端庄肃静,观音、文昌、娘娘、药王慈眉善目,文明安详。龙王、火神、判官等奇形怪状,面目狰狞,一尊尊一个个栩栩如生。墙上画壁绚丽多彩,多是神仙轶事。如关公神庙画着水淹七军,五关斩将,药王庙中药王为民间治病故事。三堂庙画的是:十殿阎君,小鬼判官,人的生死轮回,循环报应。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其他各庙亦各有千秋,非大手笔的技艺不能为此。
  各庙还有堪称珍贵文物的铜佛、钟、磬、铁铸香炉、蜡台等供器。如:文昌庙中的大钟,高约六尺,直径三尺悬于梁上,以木柱击之,其声嗡嗡然,远闻数里之外。一次有土匪进村抢劫,有人击此大钟,惊得土匪仓惶逃去。
  三堂庙内数十尊青铜古佛,高数寸至一、二尺不等,铸造精工,多姿多态。还有古磬仰陈桌上,敲之音韵悠扬,余音绕梁,袅袅不绝如缕,此外铁铸香炉蜡台等古气盎然。
  走进上坡子药王、真武、关公等庙,可见到四、五百龄之古槐,粗可数围,枝干参天浓阴蔽日,院中石龟昂首,碑碣傲然挺立,塑像庄严,殿宇雄伟。真武庙石碑上就记载着墙子路四景:仓库北山(北楼)、笔架山、锥峰山、青龙山。药王庙碑文上记载着:墙子路古名墙子岭,有大庙,有众多和尚等事迹。观音洞碑文上记载着:清康熙十八年修建,都司周龙立碑,这些碑文给墙子路人民留下了真实史料。
  最奇而古的是观音洞,它是一座天然石洞,坐落在墙子路城内东大街北头悬崖下,广阔如三间房宇,依崖又建出半壁前廊,天工人巧,相得益彰。由丁字街东街北行,经过槐柳成阴芳草铺地的三十余丈长的两道,就到了围绕红墙雄狮守门的山门,进山门,迎面是蔓草交织的崖壁,曲径东折就进了观音古洞的禅院,三面是画着山水树木仙翁童子的围墙。正南是韦驮执杵肃立的塑像。正北崖下是洞的前廊,绿槅红窗,方砖漫地,一块“别有洞天”的匾额悬在檐间。洞中正中莲花台上端坐一尊五尺高的全身观音菩萨像,旁有男女二童子侍立。座前挂着一盏长明海灯,供桌上陈列着古磬,铁铸香炉和蜡台。跪拜之处,在一步之内漫着十三块汉白玉石砖。旁有石碑镌刻着神仙事迹,上书清康熙十八年都司周龙建立。当你焚香祷告之时,磬音悠悠,香烟袅袅,不觉肃然起敬,有出世离尘之感。更奇的是:步入神像后面,窈然昏黑,泉声叮咚声若鸣琴。入者不可言“好黑”,只能说“好亮堂”,片刻顿觉光明,可看到甘泉从崖缝溢出,滴入小池,用之洗目,可去眼疾。平时只供一人饮用,开光演戏之日,数十人饮用.亦取之不竭。大旱之年,井水干涸,惟此泉畅流不息。每逢朔望,善男信女来此进香者,络绎不绝,都道是有灵有圣。1930年,当地善士,邓云石,蔡荣忱,蔡仲三倡议募捐集资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开光演戏盛况空前,面里之外施舍降重。二月十九日是观音庙会,说书唱戏非常热闹。1956年修京承铁路之前,古洞尚存。现在庙已成为铁路通途,但那奇而古的景观,却永铭心中。


家乡墙子路的教育

  墙子路在一般村庄中比较是个文化村。民国初期废科举立学堂,但还有清末的两名贡生,四名秀才,三十年代以前,仅有两名中学生,五名高小生。全村男女大部分是半文盲、文盲。特别是妇女百分之九十八是文盲。那时一般认为妇女念了书也是要嫁给人家,也无用武之地。重男轻女和贫困,便是妇女失学根本原因。
  以前村中没有完善的教室,校址。先是在古都司衙门的大堂做教室,后来就在三堂庙东禅堂为学校。当时村学校有三类:一是官学,是由县里派来教师来教学。本村有学田五十亩。其租粮收入,作为教学薪金和费用,由学董负责管理;二是私塾是由许多家长联合,自聘教师教学的经费自酬;三是家塾是少数富户自请家庭教师教自家儿女的。所用教材有国文修订课本,同时也念百家姓,千家文,三字经和三言至六言杂字,更深的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幼学、诗经、古文等等不齐,以外教学珠算和书法。开学先要拜孔圣人,再拜老师。
  在教学方法上,上课不分班级,就是先生讲念学生听,有生字,疑问再请问老师。上了新书,学生自己就像念经一样去念,定时到教师面前去背诵,背诵不熟学生就要受责罚。不守纪律,也要受罚跪打板的处分。一般老师都是以背、念、打为方法,有的学生怕打而不敢上学。
  那时上大学必须去北京。上中学,上师范必须去通州和牛郎山。家中没有十顷、八顷地的是上不起大、中学的,就是上高小六年级的,也必须去密云、石匣、古北口。全密云只有四所高小,什么中学,师范都没有。家中没有一、二顷土地的户,高小也是念不成的。自请家庭教师的必是富户。在村中念官学和私塾的,也必是中庸之家。贫苦儿重要想入学的只能望校门而兴叹了。
  在抗日战争1939年,墙子路沦陷为敌人据点时,县里曾派来潘滨淇,徐长荣两位教师来此教学,学生教室,操场及教师宿舍,都是暂借本村富户蔡进三的房舍。有学生30多名,才开始分班级大复式教课,当时学董蔡荣忱,热心兴学,捐资在古都司衙门后堂处,建起七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从1940年正式迁入新校址。从此墙子路才有了自己的校园。教师也由蔡世文、邵熙光三人担任了,特别是蔡世文一直执教,建国后任校长至1982年退休。
  1945年本村解放,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学生穿校服,胸前佩戴校徽。继续委任蔡世文为墙子路小学教师,有学生50余名,分班大复式教学。1954年经蔡世文老师申请县教育科,在墙子路初级小学建起五六年级高级班,开辟三堂庙大殿和东禅堂为教室,两禅堂和关分殿为办公室,观音洞的西禅堂为学生宿舍。校长蔡世文,教师有王维元、彭明科、王日升、张鹏飞、贺绍培、聂金光等,全校高初级班,共有学生150余名。
  1968年王起老师在南关西头,成立起初级中学,后又添设高中班(1982年撤消),至此墙子路不但有了完全小学,中学也开设到家门口来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墙子路中学小学的设备更加完备,教师更多质量更提高。家家子弟都有上中学的机会。可以说普及了中学教育。现在墙子路高小生,初中生,高中生,师范生,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旧时代的文化落后一去不复返了。扫盲工作,在五十年代各村都开展了扫除文盲工作,选出教文盲的老师,县里也派来专职扫盲老师,中心校兼管扫盲工作学习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一时全村男女老少大部投入了扫盲工作,轰轰烈烈,确实也扫除了大部分文盲。


家乡墙子路的卫生事业

  旧社会时代,墙子路的医疗卫生事业很不发达,贫穷落后和缺医少药,都是人们健康的大敌。全村先后曾有五名医生,如蔡维田,邓增华,蔡信忱,蔡子荣,王朝奎(骨医)等人,完全使用中草药和针灸,再就是依靠偏方和土法,如“刮瘀”,“拔火罐”,“扎静脉”,也有用迷信方法求神问卜,请巫婆单公看香,或写拘魂表等方法。那时常见的疾病有:天花、痘疹、霍乱、中风,疟疾等,还有不治之症干痨,气蛊噎。人死亡率最高的是儿童,常见崖根,树根,墙城根儿等处儿尸暴露,凄惨可怜;其次是妇女难产而产后风者死者不少,所以人称妇女生孩子过一次鬼门关。还有疟疾患者很多,折磨得人面黄肌瘦不能劳动。天花痘疹是人们最可怕的病。那时种牛痘还不大普及,幸免于死亡者也落得一脸大麻子,得霍乱者就得扎静脉。此外还有吸毒抽大烟的,抽得人骨瘦如柴,失去劳动能力、面目漆黑,渐至死亡。人称大烟鬼。
  自从解放以来,政府关心人民健康,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中西医,中西医药并重。培养大批中西医生,普及种牛痘,打预防针。建立起三级医疗制度,在村中建立卫生所,如西医魏桓大夫,卫连如大夫,柄瑞长大夫,徐大夫等医术都很高明,大队有赤脚医生如蔡宝贵、贺淑华、曹秦珍到现在他们对一方民众的保健工作都大有贡献。乡有乡医院,县有县医院,重大病症还可以到北京大医院。
  人民的健康有了保障。特别是禁止吸毒,根绝了这个恶习。现在天花、痘疹、霍乱、疟疾等疾病已经看不到了。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驱走贫困,文化提高。加强了自我保健锻炼,各种营养补品鸡蛋牛奶充分供应,加以医疗条件好,治病及时,痴儿,傻儿和妇女产后中风等症都不见了。儿童生一个,保一个,而且都聪明伶俐。墙子路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寿命普遍提高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古稀的人还下地干活呢!活到九十多岁人也多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健康景象。


墙子路的花会、文化生活

  一、走花会:
  为了敬神求福,墙子路每年都有庙会,如:正月十五日是火神庙,二月十九日是观音洞庙,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庙。村里有一档吵子,敬神时吹吹打打。1936年由蔡德茂,蔡仲三,蔡荣忱发起。联合四乡成立十三档花会,命名“同意圣会”,推举蔡荣忱为督官。墙子路的吵子、狮子、开路、小车会、龙灯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南沟的高跷秧歌、后沙岭的大鼓、小梯子峪的十鼓弦、关上的音乐、老庙沟的大筛。大杆沟、北沟、泉水沟的钟帆。各档有头旗、总管有督官各个精神抖擞,化装鲜艳,舞姿潇洒,锣鼓喧天,欢声动地,观者潮涌,填街塞巷,争看花会。大鼓声震天动地,粗犷豪迈,音乐吵子清脆嘹亮响彻云霄,钟帆舞技花样翻新,肩架、肘架、脑架、背架,上下起落,横空招展,高跷秧歌,舞姿翩翩,大抛义、背剑、抱月蹲桥、十八滚、翻跟斗、节节高、载歌载舞、公子、老作(媳妇)醉鬼,打破封建逗的最欢,钢叉上下翻飞,开路技术熟练,浑身乱滚,什么盘肘,过脖、掏月,十字披红,抱月、大背剑、大小翅子、哑巴叉、耍的简直和演杂技的差不多,惊心动魄,狮子舞表演跳台,探海,打滚,啃痒,节节高,摔盘,跳台等动作,摇头摆尾,张牙舞爪,真有狮子大王威风。小车会,十鼓弦的公子,小姐追随调戏,表演爱情,滑稽活泼。此外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无不妙趣横生。十三档花会由大筛开路威武雄壮,绕街过巷,真个引人欢欣鼓舞。那时墙子路花会远近闻名,一方叫好。
  二、求雨:
  每逢天旱不雨,同意圣会就起会,到白龙潭或黑龙潭去求雨。人们抬着龙王神驾,头戴柳圈,顶着骄阳一路不辞辛苦,到了龙潭,用一水瓶蒙上红布。系入潭中少时取出,看瓶内有水无水,水多水少,如有水就说明龙王答应下雨,于是将猪羊、大饼、茶叶等供品投入潭中。说也奇怪,那茶叶包随水旋转,直下潭中,其余供品有的冲下二潭。为鱼鳖享用。有时求雨真灵,求雨的还没回到家,雨就下起来了,可有时求也不下。
  三、灯棚:
  说大鼓,舞龙灯。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村子里在三堂庙大殿前,搭起灯棚,挂上数十盏绘着人物、戏曲、花鸟故事的纱制灯笼,两旁挂上绘有十殿阎君、判官、小鬼在人间奖善惩恶的画卷,画着人的生死轮回循环报应的故事;为善者走金桥,银桥,投生富有之家,为帝王将相;为恶者受尽上刀山,下油锅等苦刑,来生变犬马受人间折磨。人们在元宵佳节的晚上,蜂拥着去看花灯,去听大鼓欢畅之余,又看到画卷受到一次封建道德教育。
  大街上家家门口挂上花灯彩纸,十数人举着龙灯盘旋上下飞舞,一似翻江倒海,看得人欢天喜地,非常热闹。


家乡墙子路的文化娱乐活动及其发展

  一、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30年代以前,墙子路没有什么文体组织和活动。三堂庙前的剧场,是群众在农闲时期,自发的集中到此游戏的地方。每当冬季或节日农闲的晚上,青年和儿童不约而同地聚集五、六十名之多,他们做争山,闯兵,拽兵(拔河)骑马战,猫捉耗子,丢手绢,碰拐等游戏,直到夜深才散去,很有兴趣。
  二、组织花会
  1936——1937年时期,群众为了庙会活动,敬神,求雨,于是由蔡德茂,蔡仲三,蔡荣忱发起,约同四乡(关上、北沟、南沟、后沙岭、小梯子峪、泉水河、老庙沟)组织起一支花会名“同意圣会”。项目有:吵子、狮子、开路(耍叉)、小车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高跷,中幡,大鼓等节目,由王永全发起请求师傅教练学习。大家真是自觉自愿无代价的苦学苦练,技艺学得相当熟练。当时墙子路的花会远近闻名,每年节日和庙会日演出,非常热闹,看热闹的人填街塞巷。
  三、看戏、听大鼓书、看影戏等 每年墙子路为了庙会活动,敬神。于春秋两季演两台戏。一台在城内三堂庙前,一台在城外东庵庙前,到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此外于正月十五火神庙,二月十九日观音庙等。庙会有唱影戏,说大鼓书的,群众也爱看爱听,直到深夜才散去。还有从外地来的拉洋片的、留声机的、演杂技的、耍猴、耍狗熊的、变戏法的、群众也看起没够。
  1937年会里买来一个进口收音机,放在三堂庙戏台上播放,四乡来很多人听,可惜没有人才会调整,结果没放好。后来1938年八路军到来取去军用。
  四、解放前
  贺家曾成立过轿子坊,后来王衡家又请来师傅学吹唢呐、笙笛、锣鼓等乐器、村中谁家有喜事了就去吹吹打打,抬轿子、娶新人。过节时给各家送财神,有丧事也去吹打送殡。解放后五十年代合作化后,轿子坊也散了。到了八十年代王树才、树青等人又组织一伙吹鼓手,正在发展中。
  五、解放后的文化活动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村中有刘汉文等组织起剧团,演活剧、歌剧,也很活跃一时。五十年代有了耳机子、幻灯机、收音机、电影。七十年代又有了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八十年代有了彩电。九十年代有了录音机、录像机、电子游艺机、遥控电视等。过去的唱大戏、说大鼓等和花会都落伍了,没人爱学了。虽然到九十年代蔡德茂、蔡德孝又重整花会,三、四年也因没人学而将涣散了。此外由蔡世文、刘文艺、剧腊梅组织了一支妇女秧歌队,95、96、97年还存在,现在也兴旺了。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