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酒泉县辖长城

  酒泉县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中段,县境海拔高度虽多在一千五百米左右,但地势却较为平坦;在长城北侧,酒泉与金塔县交界处的夹山,相对高度仅百米之余。
  酒泉自古为军事重镇,《甘肃通志》称其地理位置重要时写:“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羌番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1
  酒泉古西戎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后,始置酒泉郡。
  明朝酒泉仍为军事重镇。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置肃州卫于此。2另据《重修肃州新志》载:“肃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裁革威虏卫归并肃州”为中右、中中二所,共七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3
  长城由高台县杨家井向西偏北,进入酒泉县土棋墩后,大致走径为:由土棋墩向西偏北约十五华里折向西南,经陆家庄、段家庄,过边湾滩至酒泉县与嘉峪关市交界处。酒泉县境内所辖长城约九十三华里。
  酒泉县同嘉峪关市辖境内的长城,明时同属肃州所辖。据《重修肃州新志》载:“肃州所管边墙一道,西南自嘉峪关所管讨赖河南岸东起,东北至下古城堡所管东河深止,共长一百四十里。”4
  长城入酒泉县境,由土棋墩至鸳鸯池段,仍为边壕。由鸳鸯池经夹边沟至古城村北段,当地称为边墙棱,今只存一道坍塌成堆状的土脊。
  古城,明时称下古城。据《重修肃州新志》载:“下古城堡,设在平川,土城周二百八十丈。”又载:“下古城堡,城(即酒泉城)东北四十里,先年有堡,无人居住。以地近小口子等处要冲之故,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巡抚杨博、兵备副使王仪展修城垣,奏设兵马。后因东河口无险可阻,山壕坍塌,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兵备泽州王显忠、参将湟中柴国栋议呈巡按徐养量,于阅边疏内,奏添守备兵马,原旧防守改为把总,增属两山口边界。”5
  由夹边沟向西经长城村北、明沙窝村南至段家庄段,夯土城墙多已毁掉,仅有几段尚存一道土埂状的遗迹。两山口堡,在这段长城南约三华里,据《重修肃州新志》载:“两山口堡,设在平川,土城周围二百二十丈。”又载:“两山口堡,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兵备井径霍鹏,参将张掖邓荣祖,议呈巡抚田乐奏筑城堡,设防守兵马。”6两山口明时所管辖边墙,东自下古城界起,西至新城堡界止,共长三十里。
  由段家庄向西,进入边湾滩,直至酒泉县与嘉峪关市交界处,始见连贯的夯土城墙,今圮坍严重。
  酒泉城,北距长城约二十五华里,为明时肃州城。据《重修肃州新志》载:“肃州城三面距边,旧城原址三里三百一十七步,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指挥裴成,于东城外又展筑四里八十步。新旧城周围共八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东、南、北三门,月城三,城楼各一,池周八里五分,阔八丈一尺,深二丈余。”又载:“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抚徐延璋又增筑东关厢土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五十步,周围二里四分,城高二丈余,厚一丈,池周八百四十丈余,阔二丈余,深一丈。南、东、北三门。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兵备陈九畴,因西南、西北旧有敌楼,乃于东北、东南二隅各增敌楼。又于四面筑敌台五十座。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副总兵周尚文重建东城门楼。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奉文题准,砖包肃州大城。”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甘肃通志》,台湾商务部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4,弟59页。
  2.《明史·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2,第1014页。
  3.5.6.7.《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33、39、37、35页。
  4.《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214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