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长城数据库系统长城铭刻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  
 数据库首页 :: 图说长城碑刻 :: 新建 :: 搜索 :: 列表 :: 位置索引 :: 修订情况 :: 登陆
资料题名:香屯、东三岔长城修建题名碑
版本提示这是一条编辑后的最新版本数据,您可以查看 本页修改历史
客观题名
其他题名
作  者
年  代:明天启三年 查看1623 年历史年表
地  址: 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香屯村
      查看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记载的本地区长城建筑情况
原物材质:石
原物状况:长方形,镶嵌式卧碑,四周阴线勾勒缠枝花纹,边角稍有残损
原物分类:题名、题字、题记、题词
数  目:1 尺  寸:高44厘米,宽56厘米,厚9厘米
语  言:汉语,
内  容
钦差分守黄花镇等处地方,驻剳西星口堡参将,都指挥徐镇邻;钦差守备黄花镇地方,付都指挥,黑坨(即黑坨山,在九眼楼南侧)行事,指挥佥事赵文魁;主兵,黄花镇秋防把总赵应时。将下修工军夫四百七十五名,修完西星口迤西(东三岔),接山东春防右车营工尾,起三等边墙一十五丈八尺八寸四分,底阔一丈四尺,收顶一丈四尺,墙垛口一丈五尺。遵照施行,如法修筑合式,竖石,十月十四日迩修完讫。计开:
督工中军官一员:陈志;
督工把总官一员:赵应时;
督工头目一名:张仓;
管工头目二名:王印,周禄;
管工百户一名:张真;
边匠、石匠、泥匠三名:常友,刘驴儿,杨宽;
天启三年(1623)十月十四日 吉 立。
附  注
碑立于明天启三年(1623)。1953年,北京503地质队在大庄科乡香屯村后洼勘探时发现,被一老乡运回家中当石板桌使用。1985年文物普查中,从香屯村民家中运回文物所。现存于灵照寺。
碑为青色汉白玉石质,高44厘米,宽56厘米,厚9厘米,长方形,镶嵌式卧碑,四周阴线勾勒缠枝花纹,边角稍有残损。字迹不清,磨蚀严重。碑文楷体,右读竖式,共15行,每行19字,计213字。
(香屯)西星口堡,原为皇陵后护,是也先、鞑靼从北向南进犯的第一道关,地属昌镇黄花路管辖,防务。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月十一日,俺答犯宣镇滴水岩(今后城),把总指挥江瀚战死,全军覆灭。敌又东进,犯隆庆、永宁,分巡佥事冯时雨抵于隆庆州城,城中生灵赖以保全。大同总兵御于鲁家庄(今县城北鲁庄),大败来敌,宣大总督翁万达率兵于怀来赴援,宣府总兵赵国忠,率千骑追击,连败敌于大浮坨,敌大掠而去。时“隆庆州一百三十余堡,未破者只剩十余堡耳”。四掠一空,隆庆州户口由3420户减至为1460户;宣大总督翁万达请:(1)自东路新宁墩,至龙门卫六台子,修内垣169里;(2)补筑东路镇南墩(九眼楼)与火焰山中空,以重卫京师,控带北路。
嘉靖二十九年(1550)宣大总督翁万达又决议重修东路边垣(从镇南墩至靖安堡)143里34步,边墩122座,大路边墩25座,设口11处。嘉靖三十年(1551)以寇警频仍,议为护关缩守之计,始筑岔道城,并筑南山路一带土边,如柳沟城榆林堡城,设游击将军驻柳沟,调控火焰山千总、东灰岭千总、小张家口千总岔西乾字营千总等,以强化陵后防务。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置怀隆兵务道驻怀来,以岔道为中心,东尽四海冶,西抵合河口(爬龙山)联墩筑墙,列墩467个,五兵炮具俱全,防御北虏。
在这种敌人严重犯边的情势下,昌镇也在二道关北,即今大庄科的香屯一带联诸山口,修筑了香屯—西星口边垣。
其他记载
《妫川碑石录》294-295页
国图编号:0
图  片点击小图查看大图,点击大图隐藏大图
《妫川碑石录》295图.jpg     图片说明:《妫川碑石录》295图.jpg
图片供稿:孔令煊
[在新窗口打开]  
图片说明:《妫川碑石录》295图.jpg
正在转载图片--请稍等...
图片链接

 本页修改历史 :: 编辑本资料内容 :: 编辑本资料图片 ::                  管理区: 定稿 :: 恢复到当前版本 :: 删除
 评论/讨论/留言区 :: 发表新帖 :: 刷新 :: 回到顶部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v0.1 © 2003,www.thegreatwall.com.c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1.0 Generi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