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韵|读写生活
 爱,且持久—孤独的北半球 

2009-06-22 Mon

秋秋模式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昨天,终于抽出时间去看望了潘老师,他是我研究生时的导师,回想中我好像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过去看望他了。心中一直抱歉,潘老师人很好,一直以来都对我们不错,而我们这些学生总是忙自己的事情,疏于联系,真的很惭愧。

潘老师有个女儿,叫做秋秋,性格非常开朗。当年我在人大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学生。还记得有一次在潘老师家吃饭,小姑娘给我讲她在人大附小的故事,还给我吹小号。一眨眼的功夫,小姑娘都上大学二年级了。时间真如白驹过隙,新的生命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着一茬。

潘老师给我讲了秋秋成长的过程,我觉得可以将之称为“秋秋模式”。秋秋的妈妈在秋秋很小的时候就出国读书去了,后来还加拿大找到了工作,连带秋秋也入了加拿大籍,秋秋整个成长的过程可以用“国际化”来形容。从四五岁开始就在美国或是加拿大转悠,上过那边的幼儿园和小学,之后回来在人大附小读书,小学毕业之后转到了加拿大读中学,中学六年之后,考入了多伦大大学读环境专业。

秋秋模式并非独立的个案,这在很多华侨或是华人之间是很普遍的,很多华人选择留在国外也是为了孩子。国内的教育制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小学开始就有很重的课业负担,而且教育资源不公平所导致的择校风,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每个门槛都要让家长崩溃了,而孩子从小小的童年开始就要感受中国“人多”的压力。

潘老师说,如果能让孩子扎扎实实的学完国内的小学,然后到国外去读中学或是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国外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确实过于放羊,但中学以后课业负担就会加重,尤其是高中。中国的小孩最好是初中出去,如果高中再出去语言方面就会有很大的障碍,不太能融入当地。

潘老师还说,对于孩子来说,小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两条,一是认真做事的态度,二是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孩子从小还是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让她充满自觉自愿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这比让她从小上所谓的名校更重要。好习惯是能够受益一生的,如果一开始就导致孩子厌学,那就上再好的学校也没有用。

当然秋秋模式的代价就是老师和师母长达20年两地分居的生活。两个人能够接受这么长时间的分离,很大的原因都是为了孩子。我还记得,当年老师和球球在国内的时候,虽然老师又当爹又当妈的照顾女儿,但他让我觉得非常幸福,尤其是他和秋秋那种非常快乐的相处模式,让我们这些学生都很羡慕。后来秋秋出国之后,老师也变得落寞起来。最近师母辞掉了加拿大的工作回到北京,孩子大了,他们两个人也团聚了。我真替他们高兴。

我跟小安说起这个话题,他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理由是能出去的毕竟是少数。还是要想国内的办法。而且他根本就无法接受两地分居的生活。但一想到未来有可能遇到的一连串的择校,我真的要崩溃了。而且,最迫切的问题是,安泉连幼儿园还没有着落。在中国,要养大一个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唉,看来我也要好好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泉泉也走上秋秋模式?也许这比在国内找个名校还更容易一些。



程韵于 2009-06-22 14:56:22 发表在分类:育儿手记
(4817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