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7-10-12 Fri

冲要两河口(四、2)司令诗书合创之庐主助之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冲要两河口(四、2)
2、镇安堡武备
镇安堡所辖长城,《赤城县志·武备志》引明代《北中三路志》云:“大边沿长四十三里七步,险隘极冲:两河口”。明确指出镇安堡险隘极冲只有一处,即两河口。
镇安堡所辖墩台状况,仍引明代《北中三路志》:“镇安堡管边墩四十四座,守瞭军二百一十四名;腹里接火墩二十一座,守瞭军七十名”。
大边指最外侧长城;边墩指筑在长城之上墩台;接火墩指通往内地道路上报警墩台。守瞭军也称墩军,并非正规官军,其只在墩台上瞭望、传警,并不负责堵截。明前期,墩军瞭望由未入军籍之民夫承担,有时军民混杂,宣德后逐渐分开。因此,官军与守瞭军分开统计。
镇安堡军数、装备,《赤城县志·武备志·军制》引明代《北中三路志》,有如下记录:“镇安堡官军:七百四十四员名,……战兵马九十五匹。军器:大将军炮三位,西洋炮二位,大、小灭威远等炮二十位,铜佛朗机八副,连珠毒虎英子等炮三十二位,子母炮六位,三眼枪、神枪、折腰、拐子等枪二百一十杆”。而同时又说明,上述属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颁定兵数、经制”。
《宣府镇志》为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刊本,与北虏四次突入两河口时间大致相仿,数字更为接近当时。
《宣府镇志·兵籍考》对于镇安堡官军数量云:“镇安堡存籍官军二百一十二员名,实操官军二百九十八员名,新增八十七员名”。存籍指正式登记造册有军籍之官军,朝廷发放军饷、服装、器械等装备,按籍册办理。另有八十七人新增,尚未造册入籍。
通过上述史料判断,嘉靖两河口失事前后,镇安堡守边官军大致在三百名上下,力量单薄,只可对付零寇窃贼,而数万虏骑冲击,则无法相抗。
明代时,官军火器较为领先,后方供应不断。相较之下,北虏武器则较为原始,无法与官军火器相抗衡。然而俺答强横骁勇,所向无敌,在某一点突破时,常十几或几十倍于官军。再加之官军懦弱,不善野战,只靠城守。如此,致使北虏猖獗,常肆意横行。而官军守于各孤城之中束手无策。
宣府镇火器使用较早,在嘉靖前便已装备。嘉靖间,北虏南下,涂炭生灵,促使沿边各镇不断添加、更置火器。据《宣府镇志·兵器考》载: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先是,兵部奏准本镇兵器三年一造,永为定例”。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又“诏发京库火器给镇兵……火药、兵器接年京中解发”。此说明,经世宗诏准,兵部除要求宣府镇自造火器外,还由京城“接年”直接供给。
因嘉靖年代久远,史料残缺,对志书修纂影响较大。《宣府镇志·兵器考》云:“本镇(火器)所造多无可考”。因此,镇安堡火器配备未记载于《宣府镇志》。
滴水崖堡在镇安堡东南七十余里,东临边,北虏亦曾数次攻城。其虏情、官军数量与镇安堡略同。现据《宣府镇志·兵器考》,将嘉靖年间滴水崖堡兵器配备摘录如下,以作为嘉靖年间镇安堡火器配备之参照:
滴水崖堡“将军炮五个、盈子炮十个、盏口炮十一个、无敌手十四副、流星炮二十五副、子母炮三副、佛郎机二十六副、神枪铳一十三杆、莲花炮十五个、快枪六杆、三眼铳二杆、铁鞭二杆”。
《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622页)载,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兵部尚书霍冀上疏言十事,其中谈道:“中国之长技全在火器。如连珠炮、湧珠炮、神枪、快枪等项,宜一一多备。仍选军民精锐有胆力者,充为火器手,不时教习,以济缓急”。
由上述史料得知,无论晚期崇祯年间,抑或较早嘉靖年间,因镇安堡临边,首当虏冲,其火器装备当属强列。北虏只有刀马弓箭,仅以火器而言,绝对无法抗衡中国。官军若数量充足,指挥得当,上下一心,将部分火器置于隘口墙内,兼顾传统刀枪弓箭、铁蒺藜、陷马坑、壕堑、石雷等顽强抵抗,无所不用其极,北虏很难自两河口攻入。嘉靖二十九年便是实证。

图1:镇安堡西墙外
图2:堡内残留的旧式民居大门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7-10-12 22:45:50





诗书于 2007-10-12 21:05:14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760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