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狄的豆腐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07-12-18 Tue

老狄的塔之旅之5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图1是湖南南岳衡山上封寺外的一座佛塔,照片拍摄于2004年11月6日。我于该年11月1日到13日进行了五岳连穿。
上封寺地处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侧,古代本道家宫观,曾名“光天观”、“司天霍王庙”、“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几经沧桑。直至南朝陈光大初,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在此建阁,作徒众听法之所。隋大业间(605 ~ 618)正式改为佛寺,并由炀帝赐“上封寺”额,沿袭至今。
上封寺名僧辈出,并与历代朝廷显宦广结善缘。唐末著名诗僧齐已曾住此。北宋大德佛心,善果先后住持本寺,大学者朱熹、张式、胡宏、明代状元罗洪先均在此留有诗篇。清康熙年中(1662 ~ 1722)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名僧异目为本寺方丈,异目在此著有《上封寺志》行世。同治间(1862 ~ 1874),两江总督曾国荃捐白银二万两修缮寺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衡山秀才向道隆与寺僧心印在此起兵搞清。清末著名诗僧敬安(八指头陀)曾住持本寺。民国二十一年(1932)宝生和尚应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之请住持本寺。1939年抗日时期宝生与寺僧演文、巨赞开办“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时,蒋介石曾游本寺,并捐银三千元及棉衣150件以结善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寺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单位。
上封寺地处高寒山区,全部石墙铁瓦.其建筑布局,山门下有花岗石牌坊,坊额用汉白玉刻“上封寺”三字,两旁石刻联曰:“南国记巾并蒙(?),江汉侨民齐景仰;岳神隆祀典,西天古佛共馨香”。
上至山门,为半圆形花岗石石墙,上有汉白玉“刺建上封寺”门额一方。山门内循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祖堂,方丈。两侧为僧寮,库房。香积厨。
上封寺海拔1000多公尺,置身其间,有如天上宫阙。寺侧有雷池。每年惊蛰,风雨骤至,雷声盘绕其中,蜕化落壳,羽化池之名,由此而来(一起上路:http://www.1736.cn/art/4792/)。

图2是山西常平关庙砖塔,照片拍摄于2002年11月12日,我于那年11月6日到13日外出休年假。
常平关帝庙又名关帝祖祠。在山西运城市南25公里常平村。三国蜀将关羽,山西解州常平里人,乡人慕其德,于故居建祠奉祀。创建于隋,金代始成庙宇。后关羽历代追封,庙堂亦随之重修或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构。规模宏敞,布局严谨,古柏参天,殿宇壮丽,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庙前牌坊三座,左右木构,中为石雕,两厢配以钟鼓二楼。庙内中轴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又称祟宁寺),娘娘殿,圣祖殿等六进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主从有致。在总体布局上,沿袭“朝后宫”制。关帝殿面阔 五间,四周围廊,重檐九脊顶, 殿前古柏分峙 左右,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凝神端会于龙椅上,龛内外侍者四人,恭谦徽谨。娘娘殿前有垂花门, 左右配殿分峙,自成院落。殿宽深各五间,重檐歇山式,前有插廊,内有神龛,关夫人凤冠霞帔端坐其中,侍者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而立。各像比例适度,面形清逸,衣饰柔丽,神态自若, 在清代塑像中此为佳作。圣祖殿位居最后,五开间,悬山顶,内供内关羽祖忠谏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袷昌公、父成忠公及其三祖夫人像,为其他武庙中所未见。庙内东隅八角七层砖塔一座, 是为奠祭羽之父母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建造的(传说关公在家乡杀死恶霸后外出逃亡,其父母双双投井,后人在井上建塔纪念)。庙南古柏苍翠,石碑林立,乃关氏祖坟。庙内石碑数十通,对关羽封号,关族世袭,庙堂沿革记载甚详(51766: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024706.html)。

图3是山西浑源圆觉寺砖塔。我于1996年2月19日到23日和其他3个朋友一起到大同周边活动,是当年的春节之行,20日下午到达圆觉寺。因当时所拍照片已经找不到了,故在此转贴一张他人作品。
圆觉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同城东南浑源县城石桥北巷。圆觉寺俗称“小寺”,金正隆三年(1158)僧玄真建,以塔为中心的一组古建筑,有大殿、东西配殿、山门、西跨院大殿等。30年代日寇入侵,将寺内木建筑破坏,现只存砖塔一座。明成化、万历、清咸丰年间都曾修过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9层,全部砖砌,无梯级可登。塔基为高达4米的须弥座。最下层叠涩数层,逐渐内收。须弥座上皆施斗拱,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上面为第一层塔,南面开门为塔心室,原塑像已毁,塔内残存部分壁画,塔身上端出挑砖雕斗拱,上承塔檐。第二层至第八层塔身较矮又急速上收。八角明设短柱,角梁上悬风铃。第九层增高。塔刹下设叠涩基座,上为仰莲、覆钵、相轮、宝盖、宝珠,最上立一造型精美的铁制候风鸟。鸟首向西,可随风旋转,有风标的作用,也可避雷(安途旅游网:http://www.ontour.cn/jqzx/jingdian.aspx?id=001001014003029)。

图4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们离开圆觉寺后,转车到了应县,因与图3同样原因,转贴一张从太原道网站上找到的他人作品。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
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闻网:http://www.sx.chinanews.com.cn/2004-11-16/1/18238.html)。

图5是山西大同雁塔。我于1996年2月21日下午到雁塔,因与图3同样原因,转贴一张从图说天下网站找到的他人作品。
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位于大同东西城墙之上。与云路、牌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塔高约14米,是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外形秀丽,结构奇特,其建造位置极为特殊。塔身下部为三层八面青石砌座,座上是塔身,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面各镶碑碣一块,上刻明、清两代部分举子的姓名、住处与功名。二层以上塔身各开四门,依八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层上均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斗拱上出有飞檐,檐角有风铃悬挂,风吹铃响,别有情趣。塔内为八角形通直空心,设有跳脚踏砖。游人可直攀塔顶。雁塔东濒御河,居高临下,依塔了阵,不易发觉,故又有瞭望塔之称(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40956.htm)。











老狄于 2007-12-18 19:30:33 发表在分类: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48214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