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长城著名“三关”之一宁武关今昔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宁武关的遗址即今宁武县城,地处管涔山腹地恢河上游,是内长城著名的“三关”之一 (另两关是雁门关、偏头关),自古为兵争之地,素有“东援雁门,西应偏关,南屏太原,北扼大同”之战略作用。
据有关史料记载,宁武关城为旧、新两座,旧关又名子城,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遗址在今县城东部;新关扩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遗址在今县城中、西部。明朝自正统年(1436-1449)以后,边防松弛,不时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引起朝廷重视。成化三年(1467),太监郑同金、都御史李侃、署都督金事王信奉命至长城“镇抚其地而兼督诸关戍务”,修筑了宁武关城。关城历时18月方成,“周方四里许,基五丈,顶宽两丈余,设东西南三门”,城中有守帅厅、驿馆、粮仓、校场等,由太原卫所派军轮流驻守。
明弘治十一年(1498)地方官上奏皇帝,要参照雁门、偏关之例,扩筑关城,筹建公署,设宁武关守御千户所,朝迁派巡抚都御史魏绅、太监陈逵负责这项工程,新城周边“七里一百二十步,高两丈五尺”,四城门之外又置瓮城,吊桥,城中设立守御千户所、都察院户部分司、兵备道布政分司、总兵府、通判行署等许多衙门职事。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宁武关守将郭光复将关城加高为3.5丈并包砌砖墙,又在关城周围的土山上修筑护城墩。清雍正三年至四年(1725-1726)设置宁武州、宁武县,与宁武关城合二为一,其后商号作坊、寺庙楼观、民居院落等大小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抗战时期,宁武县城遭受日本侵略军洗劫,许多商铺民宅成为瓦砾灰烬,城楼与寺庙多被拆毁挪做军用,城中狼奔豕突不堪入目。1946年7月宁武解放,旧县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建了许多机关、学校、医院、工厂、住宅楼,又将街道加宽、埋置地下管道、铺设沥青。1986年,人民政府又投资翻修县城中央鼓楼,使其焕然如新。张德一
太原晚报
转帖于
2007-11-01 10:45:32 发表在分类:
长城新闻 中
(48549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