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7-02-01 Thu

一代名将昌平侯杨洪之十一——不是结局的结局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之所以题为“不是结局的结局”:

一是因为,我还查到了一些有关杨洪之母、之侄杨信、杨能的资料,以及杨洪墓迁移的资料,但因杨洪之母、杨洪墓迁移史料更无详细记载,我没有作出补充,别人已写在此也就不再发贴了。而之侄杨信、杨能虽有一些补充,但不是很全面,所以也就先不发了。

二是因为,在初访杨家坟村时,由于事先对杨洪没有作深入的了解,因此对杨洪的后人,也就是现在村中杨姓后未作更多的访问,因而遗憾地缺了一些杨洪后代现在的生活情况,以及有关杨洪以来有关杨家后代的一些传说的了解。

所以,也只能先告一段落,待以后再补充。也只能以“不是结局的结局”先发完这组文章了。


8.征战四十春秋,名垂千古美誉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杨洪一生的升迁纪事:

百户,正六品,袭父职,永乐初(1403年起)
正千户,正五品,宣德二年(1427年)
指挥佥事,正四品,宣德九年(1434年)
指挥使(正三品),并充游击将军,统率万全都司,宣德十年(1435年)
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宣德十年(1435年)
总督怀来诸军,正三品,正统元年(1436年)
总督独石等处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正统元年(1436年)十二月
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三年三月(1438年)
都指挥同知,充右参将,正统三年三月(1438年)
都指挥使,正二品,正统三年(1438年)
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四年(1439年)
充左参将,镇守独石、永宁等处,正统七年
都督同知,从一品,正统八年春(1443年)
后军左都督,正一品,正统九年(1444年)
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正统十二年(1447年)八月壬辰
昌平伯,正统十四年八月(1449年)
昌平侯,兼掌左军都督府事,正统十四年十月(1449年)
再挂镇朔大将军印,景泰二年(1451年)六月


“杨洪二十八岁从江南到塞外,以士卒而为将帅,还常到京城向皇帝呈陈忧国为民、兵戍御卫之策,所呈则屡见嘉纳。”由此可见:“杨洪为人,孝友忠信,果敢刚毅。在边四十余年,悉以边事为心。自始有众五百,以至于领三千之众;自统一方士卒,以至于总天下之兵。不以一将者寡,而屈于人下;不以所率者众,而旁若无人。敌强不以自怯,必熟计而后战;战胜不以自骄,必量敌而后安。有功不专诸己;有惠必分诸人。故其驭下维严,而人乐为之用。整饬边防、屯垦良田,训练士马、振起荒颓。建立庙学,以教兵戎子弟;赈恤孤寡,以慰士卒死亡。尤为有仁义之政焉。”

杨洪墓前《神道碑》中赞道:“洪健在时,在边巡哨,潜藏在山谷间的敌人,只要窥见旌旗知为杨洪,便奔窜相告:‘杨王来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其镇塞神威可见一斑。

《明史•杨洪传》也赞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当时称名将者,因首推杨氏。”“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曾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宣府等处,以教诸将子弟。”

民间的老百姓对杨洪功绩也是甚为怀念,据正统十四年(1448年)的《杨都督武襄公生祠记》载:

“龙门古县也,其废已久。宣德中,始更置兵卫以守。有寺曰普济,塔曰重光,皆上所赐名,而镇朔将军都督杨公之所鼎建也。于是众相谓曰:‘自公之来,烽燧不惊,我之所以安妇子而宁寝处者,皆公之惠也。今复尊隆象教期,以保估于民,公之德岂能一日而忘耶?且公未尝信宿而处于此,盍为祠以像公,以致恭于朝夕。不亦可乎?’众皆曰‘诺。’遂建祠。佛殿中门之东偏西向,以奉公像。举凡从公战阵之士,分侍左右,总十人。乃请记之。”其他十人乃:张能、杨能、柳春、张林、陶俊、黄敏、杨信、沈礼、吴良、支荣。并将杨洪与周公而比之,可见杨洪之得威望也。(《龙关县新志译注•艺文志上》P410)


《古穰杂录》本从想从反面驳斥对杨洪不满,但文中却道:“昌平侯杨洪,起行伍,生长在边,有机变,用诡道累边功,历升将帅,能用奇兵。如遇强虏,必捣其虚,或出其不意,善于劫营。北人畏之,呼为杨王。然自宣德以来,北人与中国和好,每岁进马,货卖薄往厚来,未尝大举入寇。或有扰边者,不过朵颜之类,或猎或掠,不过百余骑,少或十余骑而已。洪以此得立边功,大抵用谲道取之。洎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入冠,洪在宣府惊惶无措,闭门不出。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及也先得上皇至城下呼之也不出救,视君父之难,略不为急,所存心可知矣。后至京师,适敌势猖獗,人心惊移。念以边将之旧,遂进侯爵用之,终不能挫贼锋。寻以疾卒。然在边校之诸将,纪律颇严,士卒用命,为一时之巨檗焉。”

可以看出,即便《古穰杂录》是想说杨洪在“土木之变”之中是多么的“惊惶无措”,但还是承认了杨洪的勇敢和治军的业绩。


杨洪一生得寿七十,然在赤城、马营、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守、屯垦、开拓就有整整四十二个春秋。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学庙坛,驰道良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他创筑马营城,固筑独石、龙门、赤城诸城堡,增修长安岭堡;修葺温泉瑞云寺;重建金阁山灵真观;请建龙门等八城社学;兴建龙关重光塔等,其胜迹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赤城一带的民风淳朴、士卒真诚,热土忠魂又使他遗情依恋,以致死后不辞山高路远,由京西而迁葬于塞外赤城。

纵观杨洪一生,守边抚民,御外诲内,勋功卓著,位登极品。碑石有铭,史书有传。塞外各地民间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传五百余年而不衰。

杨洪所处的永乐至正统间,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渐趋衰微,边防问题又一直困扰着明王朝的始终。尤其是迤北边境,元亡之后,蒙古各部退败漠北,但其复辟之心不死,入犯、反扑彼伏此起。“靖难”之战后,永乐帝即位,首先就是迁都北京以固边防。然而北京三面近塞,巩固北方边境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宣德初,开平卫内迁至独石,宣府遂成为屏蔽北京的要镇。

宣府统领着东起四海(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西至马市口(今怀安县马市口),绵亘千里,为北京的门户所在。边墙起伏于峻峰深壑之间,烽堠相接、隘口相连,沿边屯兵守御的延庆、永宁、怀来、雕鹗、赤城、独石、马营、龙门、赵川、宣化、宁远、万全、柴沟、渡口等诸城堡星罗棋布、卫所林立,是阻挡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南侵之敌的第一道山地防线。

杨洪从士卒到将帅,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长期镇守宣府,戍卫独石、张家二口,征战、开拓在赤城、宣化、马营、独石一带,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战略区位,造就了杨洪及其杨门父子,成为明代五朝戍边大将。


因此,本文的题目起为“一代名将昌平侯杨洪”应是较为贴切的,杨洪的一生虽没有明初的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那样的赫赫有名,没有后来的翁万达、戚继光对于宣镇与蓟镇的防御体系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没有明末的袁崇焕那样的悲壮式的英雄事迹,但透过杨洪在塞外征战开拓、戍边卫国的不凡经历,可以看到宣府镇数百年来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开发、拓展、兴衰、变迁的缩影。


野人老J于 2007-02-01 10:29:18 发表在分类:考察
(49454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