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8-12 Sat

感謝wuguanglu先生發帖,但本人有不同看法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感謝wuguanglu先生發帖。
wuguanglu先生在結尾已然説明“尽快实施对“狐狈沟烽火台”古遗址保护和考察!万不能让仅存的史证消失!”。凡人文古跡,我們都應不遺餘力的加以保護,對於這一點,我擧雙手贊同!
就本人所知,楊鴻勛教授對於古崖居的結論,遭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今年三月,我在新聞中看到楊教授的見解,同時也看到網上各類見解不同的帖子。本人在這裡發表了反對意見。
我的觀點大致如下:
1、無論何人,都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見解。對於古崖居,判斷出何種年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拿出證據證明。最好是古文獻與出土實物相參照,如政府文物部門在古崖居或其他崖居處施行野外考古發掘,若發現漢代遺物便是最好的證據。如此,可以使反對派閉嘴。
2、漢代繼承的是儒家傳統,具體說就是周禮。武帝曾言:“長城以北,張弓之國,受命單;長城以内,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中國為“冠帶之室”,匈奴為“張弓之國”,華夏效仿黃帝“垂霓裳而天下治”,就是説,漢代以禮治國。在社會生活中頒照周禮行事,不能有所僭越,“華夷之辨”就在於此。因此,在建筑上仍然依照周禮行事,注重宮室殿屋,絕不會回到宇宙洪荒、茹毛飲血的穴居時代。華夷之別非在乎血緣,而在乎禮。漢修長城、烽燧為國家行爲,絕不能有違禮制,令部隊穴居岩壁之上。
3、一定要將漢代孤立的烽燧、亭障放到漢代長城體系中去分析、考察,並説明其與長城之關係。孤立地提出該論斷,很難服眾。況且並沒有直接的證據。
4、烽燧之作用在於傳警,而非作戰。大明國都在幽燕,而漢唐國都在秦地。漢與匈奴之戰鬥,全部在河北以西展開,而非東部。此地漢代稱爲上谷,偏居一隅,人煙稀少,古文獻並無記載此地為遊牧攻佔劫掠之要地。該烽燧欲向誰傳警?
5、烽燧傳警,當由長城傳來,此地周邊漢長城何在?提議尋找漢長城或其他系列烽燧。
6、本人曾于九五、九六年三次前往古崖居,其最高點也曾攀登。發現此地開鑿之洞穴數量卸啵幠>薮螅菐资瓴豢沙墒隆H绱艘幠#缫殉鰸h代烽燧級別,應當拿出證據證明該地點因何事穴居如此規模龐大的部隊。僅憑藉十數看守烽燧的兵勇,不能演變出如此規模洞穴。
7、至於發現的墻体或“烽火臺”,並不能證明為漢代,有可能為開鑿洞穴的人們所為,以便更好的觀察周邊情況。或者拿出一千四百年前的《水經注》,仍然無法證明二千二百年前的漢代烽燧。因此,判斷其為漢代烽燧,只能感覺十分牽強。
8、假設漢長城在此周邊,我國漢代版圖將要向南推移,漢代國土面積將要大塊減少,所有歷史地圖將要作廢。由此上溯到具有連續性的燕北長城、秦長城都將南移。太史公《史記》中記載的黃帝與、炎帝、蚩尤的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將被漢長城抛棄在外,或者無法說清,華夏族的歷史將被割裂。黃帝後裔的漢代劉氏,等於將祖宗之地划于疆界之外。
對於wuguanglu先生闡述的6點,本人見解如下:
1.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既然屬於烽燧,便不具備隱蔽性。
2.具有极强的防御性。此點正確。
3.与正南方向的古长城之间无视线障碍,均有良好的视野。据我所知,正南方只有明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修築的邊墻,與漢烽燧相差兩千年,沒有任何關係。
4.便于监视从外蒙入关的通道和传递烽火信息。入關通道,一由宣化西北野狐嶺一帶進入,一由懷來迤北長安嶺一帶進入,任何朝代都可在此監視。
5.延北山自西向东排列,其相邻崖居遗址距离均在4公里左右。這一點我沒有發言權。
6.所有崖居遗址的石室都朝向西南。岩石面向西南,石室只能西南,也便于採光採暖。
當然,您所介紹的上述六點,只是説明其特點,並非證明該処屬於漢代。對於您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辛勤的工作,本人表示欽佩。語言唐突之処請諒解。
補充:除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修築的長城之外,尚有嘉靖三十五年后開始修築的宣鎮南山防綫。該防綫西至合河口,東至火焰山。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08-12 00:37:31


诗书于 2006-08-12 00:28:12 发表在分类:杂议刍说
(4869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