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6-03-27 Mon

古北口考第一部分:惊现消失一个世纪的地下城墙(五)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五)西支岔城墙修筑之因及防御作用

通过上述的一些推论,基本上揭开了这段城墙的一些谜底,下面再就这段城墙的作用和构建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1.西支岔城墙的战略位置及构筑时间

古北口西侧的明代边墙建于卧虎山的山坡上,山的北侧有一座东南-西北走向的小山峰,这座山峰面对潮河的方向是一道高大的绝壁。由于北侧这座小山峰的峰顶高于姊妹楼向上的那段城墙,因此这座山峰是古北口西北侧的一个制高点。

占领制高点在任何军事都非常重要,因此,在这座制高点上构建一道向外伸出的城墙,既可以与主线城墙形成牛犄角之势,从而加强主线边墙的防御能力;又可以依托外侧的制高点,纵观古北口的整条防线;还充分了小山峰东北那道面对潮河的绝壁,形成天然的屏障,拒来敌于主线边墙之外。可见当时设置这道支岔城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明实录》中对这段西支岔城墙的建造有明确的记载,“兵部覆:左侍郎范鏓经略潮河川、居庸关等处事宜。一潮河川规自先朝,重关密戍,防御甚备。宜于古道门外蜂窝岭增墩台一座为外屏,濬壕、设桥以防冲突。川之西、南两山对处,各设敌台以控中流。分内寨戍兵为两班。番直镇夷东西要害……从之。”(《明实录》嘉靖二十八年四月戊申条,alun先生提供)

依此记载可以初步推断,“川之西、南两山对处,各设敌台以控中流。”便是北侧山上及山谷中的那段西支岔城墙,“古道门外蜂窝岭增墩台一座为外屏”,这座增设的外屏敌台,便是现在姊妹楼外侧的那座高大敌台。整个这段城墙筑建提议于嘉靖二十八年,并随后建成。

alun先生提议将此命名为“蜂窝岭重关”,我想这个名字还是比较贴切。

2.被淹没的这段城墙构筑的大胆推论

西支岔被淹没的这段城墙刚好位于两山的山谷之间,西侧有一条平缓的峡谷,可以绕到三道楼所在峰顶的后面。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需要,本人大胆推论这段城墙当年的构建情况。

⑴由于城墙横跨两山之间,西侧的峡谷在雨季需要排洪至潮河中。因此,在这段城墙上应建有一座水门,但由于这段城墙两面受敌,这座水门不会像其他关口的水券门那么高大。或许这座水门现在还淹没在地下。联想到此处的村子现今叫西水门,因此可能还是较大的。

⑵由于这段城墙是突出的一道似牛角的岔墙,且西侧有一条平缓的峡谷,可以绕到三道楼所在峰顶的后面,与北侧这座小山的西北侧峡谷相通。从而这段城墙在战时,肯定会腹背受敌。因此,初步可以推测这段城墙较一般城墙要高大,而且是内外双垛墙。

3.姊妹楼修建的作用

姊妹楼的修建非常独特,两楼一高一低,一内一外,且几乎紧贴在一起,这在其他地段是很少见的。那么在当初为什么要修建这样的两座敌楼呢?

白天在此《古北口传说故事》一书中写道:“明朝修建这个关口后,由瓮城西南角向南沿着河岸,修筑四十五丈长城。在这长城南端修建一个楼子,作为桥头堡,往西修建三丈高的水上长城。长城下面是流水的拱洞。拱洞有三个,用大石条砌成。水上长城和水洞总称水门关,也叫城桥。城桥的西端,紧接山下的姊妹楼。”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初步得知,当时横跨潮河的古北口水门关,以姊妹楼为西岸,东岸也是一座敌楼作为东桥头堡。

根据上述记载的姊妹楼中外楼是作为外屏敌台而增设,东岸又建有敌楼作为桥头堡,因此,本文大胆地推断:

姊妹楼内侧山脚下的那座敌楼,是当年水门关的西岸桥头堡,与由瓮城向南延伸过来的东岸桥堡,形成水门关的东西两座制高点。姊妹楼外侧的那座敌楼,是增设的“蜂窝岭重关”的南侧起点,由此加强水门关西侧楼头堡的防御。

4.山坡上残存墙体和敌楼考察

山坡上那段城墙毁于当年京通铁路修建时,当时一段城墙和头道楼被拆毁,只剩下了二道楼和三道楼,以及城墙的残基。

二道楼是一座三拱平行的三三眼结构的楼体,南立面东侧有一个券门,北立面中间有一个券门。但楼顶四周垛墙已塌,南立面的券门也被毁成了一个大洞。

三道楼是一座非常独特的敌台,楼体高大,楼内分为上下双层。下层为“十”穿心结构,与四个立面的箭窗或券门相连。上层为三拱平行结构,四个立面各有三个箭窗。楼内的东南角有一道天井,是当年登楼的通道。

站在三道楼所在的峰顶,四顾潮河流经的古北口。北可眺潮河顺着跃出群山,顺着峡谷而来,极上之中左右各有一处制高点,分别建有一座烽台,这是向关口报警的重要了望哨所。东可全览古北口东侧的小瓮城和东分岔城墙,以及莽莽向东而去的长龙,直奔司马台。西观整座卧虎山,座座敌楼串在残塌的城墙之上。南与古北口水门关和姊妹楼隔谷相望,古北口内关城历历在目。

如此极具战略地位的一座制高点,只有当你设身处地时站在此处,你才有如此深的体会,你才会更能读懂明代在此修建这条西支岔城墙的真正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致谢:本次考察与好人无用同行,是与他一起进行的考察活动,只是由我来执笔,在此向好人无用表示感谢。同时,alun、voodoo3、2386、火箭、诗书、积雪庐等人提供了一些老照片和资料,给与我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古北口考第一部分一共发了五篇,都是关于古北口明长城关口西侧的考察与发现。关于古北口东侧及关口的一带考察,将在随后展开。尽快为大家奉献古北口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还得请各位多多支持!!


野人老J于 2006-03-27 18:07:29 发表在分类:考察
(49087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