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6-02-13 Mon

发一段我冷口西“错长城”写的考察报告摘要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纯属个人观点,资料掌握有限,还请大家多提看法。。。

站在高高的西十七号楼,遥看细雨蒙蒙的北部山脊,雾气之中的长城在此一分为二。一条继续顺着山脊向北而去,在山脊的最北端,向西拐去,随后又向南折回来,沿着西侧的山脊,直至与主线长城相汇。另一条向西而拐,顺着陡峭的山坡,直下一条峡谷的谷底,然后从谷底升起,顽强地爬上对面一道更陡、更高的山梁之上。这两条长城也就是老乡们和一些媒体报道中所说的“错长城”,其中也有一段关于一位将军的传说。下面是一篇在网上广为传播的报道。

新华社石家庄5月3日专电(张洪河、胡琳泊),标题为——河北迁安境内发现一段“兜圈子”长城。地处燕山山脉的河北迁安市境内发现一段绕成一圈的“奇怪”长城,当地人称其为“修错的长城”。但有关专家对此尚无定论。

在河北省迁安市境内长城要塞冷口关以西,大龙王庙村以北,有一段长城别具特色:在方圆不到5公里范围内,长城分了个叉,然后又合起来绕成一个圈。专家实地考查发现,长城在大龙王庙村东北方向分支,南面的一支,随山势起伏向西直行,长约1.5公里,城墙上能见到几个砖筑的敌搂。北面一支向北凸出,绕了个半圆后与西行的南支长城汇合,长约4公里,为石头城墙,多数已经坍塌。北面一支绕圈的石头城就是当地人所称的“错城”,在“错城”中部一个山头上,有一乱石堆成的巨大石丘,造型和位置不同于别的城楼,占地约20多平方米,高3米多,左右面与窄于主城墙的小城墙连接成弧状,城墙在此向北弯曲绕行,将巨大石丘包住,南面有顺势爬坡的护砌。更为奇特的是,从远处看石丘和整个山体合成一体,像个巨大的坟茔,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将军坟山”。

关于这段长城,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当地老人们说,明洪武年间,朝廷重修长城,一位将军被派到冷口负责修建长城。刚开始,这位将军恪尽职守,日夜操劳,与修长城的民工、士兵同甘共苦。当长城修建到冷口时,将军发现附近有温泉,于是就隔三差五去泡。饱暖思淫欲,泡完温泉的将军又想找女人,可巧一位漂亮的村姑贪恋荣华富贵,前来投怀送抱。从此,将军把修建长城的事忘到了脑后。将军每日花天酒地,民工和士兵们很是愤怒,开始消极怠工,工程速度慢了下来,当长城建到“错城”处时,部将见施工图纸上设计的路线不清楚,前去请示往西修建还是往北修建,却遭到将军的一顿呵斥。部将回去后让大家沿着山头向北修筑。一个月后,朝廷派人前来检查,发现这里的长城修错了,而且工程进展缓慢。弄清这位将军的所作所为后,朝廷将其就地斩首。民工和兵士吃尽千辛万苦,却白费了工夫,个个义愤填膺,他们就把将军的尸体用乱石埋到了“错城”之上。


传说中的温泉在今天冷口关以北青龙县境内的“汤泉”,将军坟和“将军坟山”地名的存在似乎都在佐证着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曾徒步走完长城,并出版徒步走长城日记《父子驴友》一书的任二林说:“在长城沿线,由于地形复杂,长城的走势也比较复杂,但像这种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关口,在这么小的范围里兜了个圈确实罕见。不仅如此,南面一支为砖包结构,建筑精良,所在地势险要,而北面一支为石头墙,没有砖包,建筑粗糙,山势平缓,说是‘错城’也不无道理。”

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和长城研究的迁安市文保所原所长王兴明说:“迁安境内长城主体都是明长城,说这段长城是‘错城’,有其合理性,但现有史志没有相关记载。从城墙构成和走势看,两段长城不是一个时代所建、不为军事防御目的建设的可能都有。”目前,关于这段长城成因尚无定论,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读完这篇似乎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报道,真是让人觉得可笑。首先,这段长城在此前很多专家与考察人员都已介绍过,已不谈不上什么新的发现,孟昭永所著的《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文物春秋》1998年第2期总第41期)写到“由大龙庙村北,长城向北凸出,形成一个口袋形状,将军坟山居口袋中,将军坟山东侧有一段砖城墙,包括垛口均保存较好,东南侧有一山沟,名为教场沟。”;其实,用“奇怪”两字形容这段长城,本身就说明这位记者的无知,他所称的“兜圈子”长城仅在迁安境内就有三处,这段并不是惟一,而且在其他的地方还有类似的“兜圈子”长城;第三,外包砖墙的城墙与毛石干垒墙根据地势地形与战略需要交替出现,是这一带长城的因地制易的最大特色,而这位记者却以此“兜圈子”长城是石垒的,而南段长城是砖墙的,来做为他的“错长城”论据,实在是对这一带长城知之甚少。不用再找“第四”、“第五”了,反正这则报道就当是新闻炒作吧。

传说毕竟是传说,也许将军坟山还有其他的典故,但是从地形来看,这段向北“凸”出的石墙错长城的可能性比较小,应该是与河流口那段有同样的战略防御作用。首先,这条山谷虽然藏于深山之中,但两山谷口南过一条宽宽的峡谷便是平原,峡谷中已无任何险塞,突存了这个看似偏僻的谷口,其实也就等于打通了通往平原的通道;其次,北部这道袋状的山脊两端各与谷口东、西两侧的制高点相连,平缓的山脊几乎没有什么险要;第三,袋状山脊外的山势虽然陡峭,但并不是陡不可攀,而内侧山坡却是缓坡,极易攀登。假如,如果敌楼占领了北部的山脊和北侧山谷,从山脊与山谷一起围攻主线长城,那未最薄弱的地方便是两个制高点,如果制高点失守,这一段长城也就等于失守。因此,这条外线石墙,应是战略防御上的重要一环。

我觉得李少文先生在此《图说长城》描述这段“错长城”时,却有一定的道理。“有学者考证说是当年筑城时有老边和新边之说,后筑的新边衔接老边,于是形成套城。……所谓老边东北端确有一石堆,宽长各八米多,三米高。但笔者认为是修建时遗留的工料堆可能性最大。中国古代极重葬仪,无论皇帝老子或政府都不得不屈尊于社会观念,概莫能外。古代行刑,除犯逆、杀父等大逆不道的罪犯外,都允许家属装敛盛葬,而且为有身份的人选穴要讲究个风水,无不在山之阳、水之阴,绝对不会抛尸野山岗上。”


野人老J于 2006-02-13 14:18:09 发表在分类:考察
(4920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