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城事
 任百姓评说 

2006-01-26 Thu

“到此一游”何时休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张 哲 本刊记者 金 晟

2006年 第二期

扔垃圾看起来是件小事情,好像不用谁来教怎样扔,该扔在哪,但是确实就有人不知道该怎么扔。垃圾不扔在该扔的地儿,而是随手乱丢,个人是方便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公德也就跟着垃圾随手丢掉了。
在长城上刻“到此一游”,看起来是“留名千古”的“功德”事,殊不知几千年的文化就这样给破坏了
乱扔垃圾与公德镜  扔垃圾看起来是件小事情,好像不用谁来教怎样扔,该扔在哪,但是确实就有人不知道该怎么扔。垃圾不扔在该扔的地儿,而是随手乱丢,个人是方便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公德也就跟着垃圾随手丢掉了。
在长城上刻“到此一游”,看起来是“留名千古”的“功德”事,殊不知几千年的文化就这样给破坏了。
  一位意大利汉学家曾说,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这话从—个意大利人嘴里说出来,叫人无法辩驳。不需要找事例来佐证,不需要引经据典,不注意公德的事,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公德镜”为题,从乱扔垃圾、逆行骑车、上下公共汽车不排队抢上抢下、开斗气车等问题入手,照出了我国社会公德存在的阴暗面。不由得人们反思,中国人的公德是怎么啦?公德悲剧映射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人扼腕而心痛。
韩国游客捡垃圾的公德考题 2005年“十一”黄金周第二天,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番“老外”捡垃圾的举动自然引起热议,有人直呼难堪。
在乌鲁木齐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
 而据负责天安门清洁工作的北清集团统计,十一期间天安门平均每天清理垃圾约27吨,是近五年来垃圾最多的一个黄金周。
2002年世界杯韩日赛中,一个细节报道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不论比赛结果胜负如何,韩国球迷们在退场前,总会不约而同地将面前的旗帜、标语、纸屑垃圾等捡拾起来带走,待其全部退场后,人们发觉,其球迷聚集区整洁干净得同开场前几无分别。而反观中国球迷聚集区,秩序较杂乱不说,小旗、标语、纸屑垃圾更是四处散落,甚至连座椅上都是污秽不堪。当时便有人慨叹,不需去各自的城市亲历,只要看看这不经意的赛后表现,双方球迷的公共秩序维护水准、社会公德自律水准已见分晓。
有的比较是刺目而无奈地横在我们眼前。到英国、法国、德国等6个欧洲国家旅游的人们,会看到这些国家的人、车各行其道,很少看见有人、车闯红灯的现象,马路上看不到痰迹和废弃物,自觉排队上下公共汽车,没有拥挤抢上抢下抢座的。再看看我们的首都却是另一番景象:痰迹随处见、垃圾随手扔、小广告成了街头路面的“牛皮癣”、上车“一窝蜂”、下车乱哄哄、红灯任意闯,在庄严肃穆、世人敬仰的天安门广场,每天有40名清洁工清理出500多公斤各种垃圾,实在是反差太大,显现出有些人素质低下,愧不如人。
关于我们从小学就顶礼学习的“伟大的首都、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曾经有两条消息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一是整修后重新向公众开放的天安门广场被小小口香糖所污染,国旗旗杆周围更成了口香糖污染的“重灾区”。为清除其污迹,清洁工人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二是在装修一新的王府井大街,随地吐痰和乱扔烟头、纸屑果皮、塑料袋的现象随处可见;点缀街景的鲜花常被游人折枝摘走;价值上千元的进口灯具,头一天装上,第二天下面的铜电缆就被割掉;银杏树下的铁箅子被撬走;花桶上的粘胶被撕掉;垃圾桶被烟头烧坏;坐椅、灯杆留下小刀的划痕……
某新建小区环境优美,绿意葱茏,绿地旁的几个垃圾袋却十分“碍眼”,不到10米,“隐匿”在草丛中的垃圾袋就有四五个,前面不远处就是垃圾箱,仅一步之遥。在现场,笔者还看到,一包垃圾“从天而降”,落到地上。高空抛物,乱扔垃圾袋,成为很多居民区的顽症,令居委会、清洁工和居民头痛不已。孩子们根据小区里的真实事件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一把瓜子壳从8楼阳台飘下来,犹如天女散花,落在行人头上……
有这样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公交车售票员见一乘客将易拉罐随意扔在车厢,便埋怨道:“你这人怎么这么没公德啊,这是公共区域不能随便丢垃圾!”话音未落,售票员捡起易拉罐,拉开车窗狠狠地丢于街道上。一场公德考试的答案瞬息便见分晓。 长城伤痕累累 一个旅游黄金周,四川碧峰峡野生动物园,主办者与游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一个狭长的出口处,醒目地写着“里面有最可怕的动物”。待游人撩开黑色的幕帘,却是一面清晰的镜子,那可怕的动物就是惊讶的游人自己!其实,主办者是想借此提醒人们,在享受旅游带来无穷乐趣的同时,别忘了保护旅游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然而,景区、公共区域公德缺失的事实情状却始终未得改善。
2003年南京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为庆祝胜利连续三天向市民免费开放,近30万游客拥向明孝陵,人数之众创下历史之最。然而,面对明孝陵张开的热情双臂,不少游客却用攀爬古石像的“另类”方式来纪念自己的“到此一游”,清洁工人清理出10吨垃圾,小卖部收到了7成以上的假币。
  历经600多年沧桑的明孝陵,刚戴上“世界遗产”桂冠就遭此横祸,不能不叫人为它的将来忧心忡忡。而万里长城遍体鳞伤、长城砖“体无完肤”更带给我们良多感慨。
2005年11月,痛心于游客留下的“到此一游”等字迹将长城划得遍体鳞伤,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活动,向社会征求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为长城整容的办法。
  “八达岭长城上几乎没有一块砖上没有字。”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痛心地说。他回忆起1998年陪同一位外国元首参观八达岭长城时的情景说:“当那位元首的女儿好奇地用手指去摸墙体上那些刻字时,我一时间几乎没有心思替元首讲解,只是痛苦地想,如果那孩子问我这些字怎么会留在长城上,我该如何替国人脸红。”这一幕被董耀会称为他的“心头之痛”。
  据了解,长城上的游客留言一般为用钝器刻画和涂改液、油漆涂抹所留下的,刻画的最深约半厘米,在砖砌墙体上最多。从刻字内容看,最早的有上世纪50年代刻写的,近些年刻写的逐渐减少,但就在不久前长城保护志愿者仍在部分长城上发现了正在刻字的游客并制止了他们。目前,长城沿线均不同程度存在被游人刻写的现象,开发早的地段多一些,不仅有损长城面貌,也对长城实体造成破坏。
  董耀会说,发起征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活动,是希望找到既不损坏墙体、又能去掉字迹的好办法,同时通过这件事呼吁人们自觉保护长城、爱护文物。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求去除长城上刻字的方法,也请文物保护专家商讨对策,但一直没有拿出可行的办法。”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民说。
首先,长城表面字样难以去除,“雕刻痕迹很深,有的已经深达半厘米,深入长城砖体,如果强行擦除,会破坏长城的表面结构。”另外,这些字迹分布较广,大规模的清理很容易就伤害到了长城砖体的结构,造成对文物的二次破坏。
“长城是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恢复,因此,在没有得到合适的方案前,我们不能对长城‘动刀’。就好像兵马俑彩俑,在土里面是有颜色的,一拿到空气中,色彩就开始脱落,因此,在没有得到好的保护方案前,它们还是要在土里长眠。”
而了解国情的人们都知道,长城刻字不过是风景名胜区被形形色色的“刻字”践踏的一个缩影。乱刻乱写的现象,远非长城一处。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区,都有这样煞风景的事。无锡惠山顶上的龙光塔,层层的墙壁和栏杆,密布着游客的姓名,数目不下万个,使其成了“万名塔”。南京郊外的阳山碑林,利用山体中巨大而完整的栖霞灰岩劈山凿成,硕大无比,为“天下第一碑”,游人一个接一个在上面留下自已的名字,使它成了“签名簿”。杭州莫干山上的万竿翠竹,“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特别诱人,可竹竿上像伤疤一样,刻上了“到此一游”一类的字迹,成了难看的“留言簿”。即使人流不断、管理严格的北京颐和园,也仍有人在其长廊的柱子上,留下“XXX到此一游”的鬼画符。
长城作为文物的性质和去除字迹的难度一直让保护者们大伤脑筋。姑且不说,长城作为文物的性质和去除字迹的难度一直让保护者们大伤脑筋,人们为长城受损而造成的心灵伤痕又如何愈合呢。


《时代潮》 (2006年 第二期)


人民网·时代潮


转帖于 2006-01-26 10:00:00 发表在分类:长城新闻
(48893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