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5-10-01 Sat

蓟昌二镇边墙起点—挂枝庵并周边简探(丙)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丙、尖山顶、秋树洼两隘口
《畿辅通志》一书不曾涉及尖山顶、秋树洼隘口,因此本人首先要对此二处做一探究。
尖山顶,当地亦称尖山楼、大山顶。本人实地查看,发现尖山顶是一处很尖的山头,地势高出东西两侧山脊四、五十米。四年后,边墙由此起伏通过,山顶建筑了空心敌楼。于是,敌楼自然被当地村民称为尖山楼。严格讲,此地并非隘口,似乎称为制高点更为恰当。《畿辅通志》未将其纳入隘口,十分有理。
尖山楼周遍无人烟,七八里外只庙港村一处。当地村民称该楼规模巨大,楼内设计是“三街六巷”。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凡明代古籍记载的隘口地名,在长城研究机构、当地文管部门没有记载或无法提供地理位置的情况下,从当地老乡嘴里,却能够全部找到答案。
我将乡亲们口耳相传的地名、典故等与明清古籍相对照,若夸张形容,就只有文白之差异。老乡们似乎都曾在昨天统一柄烛夜读此书,文化程度颇高。
五百年如白驹过隙,无论行政区划如何更变,村民们对地名的称呼竟未有丝毫变化。每当来到类似地点,时间仿佛凝固,时光倒转,晃若置身明代。
大凡边墙内外山头谷地,应全部有地名,只要你有心,便可找到答案。这一带地名特别,看似荒无人烟的山峦、沟壑、僻径,竟有象称呼城里一样的地名,充满了人文气息。
如边墙周边大沟,除固有的名称,还别称为东北街、西八街等。在镇边城、横岭城之间有一条大沟,被当地村民称为“西北街”,此沟斜向径东,通往北京昌平的马跑泉。如此“大街”,显得凶险、骠悍、豁达,任何城市街道,渺小的无法与之相比。
一些通往敌台方向的山沟,称为头火台、二火台、三火台……,一般人,包括本地人都无法解释。但本人却明白得紧,这是由敌楼编号衍生出的地名。横岭的火石岭隘口与镇边城的柳树洼隘口,九十度弯曲紧邻。我猜测它的含义是:通往“火字第一号台”、“火字第二号台”、“火字第三号台”……。
有些无人烟的山洼处,被称为三字窑、五座窑。这等于直接告知:这里曾经是为建造边墙提供城砖、石灰的窑址。
上述这些都在明显暗示我们,这就是当年修造长城时流传下来的地名。
建造边墙的军民将城内街巷搬到长城周边;将通往长城的山沟编为敌台号码的名称。如此胸怀与幽默,如此巧思与手笔,都令本人哀叹不如。在多年的长城探查中,本人完全信服类似“三街六巷”这样的“传言”。
无奈,尖山楼在七十年代已被拆毁。拆楼决定出自贫困的庙港村队部,社员集体出动,城砖被用来修机井。
秋树洼之所以未列入隘口,其原因在于它处在边墙之外。边墙建立之后,先建于边墙外侧的隘口,防守功能往往随之丧失。
本人实地查找秋树洼隘口时,并未能在边墙和其内侧如愿,心生不解。一次,本人由边墙外侧下沟,在距墙四、五里的山沟狭窄处发现一处彻底坍塌的墙体和墩台遗迹。此沟两侧时而陡坡,时而壁立,向南直面梁上边墙圆楼洼。墙体由山沟底部攀上两层台阶到达山顶,长二、三百米,至少有墩台遗迹三处。
经寻找当地老人了解,发现此地竟称为秋树洼,心中狂喜。老乡回忆,大约三十年代,这里还有城门,墩台上存有滚木雷石。
我想,如不深入其中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沿革,大概又会有人将此地的遗迹谎称为秦代、北齐的遗迹了。

图片1:尖山顶
图片2:秋树洼坡上墩台痕迹






诗书于 2005-10-01 23:39:52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27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