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城较劲到底!
 尚方的 Weblog 

2009-05-07 Thu

ZT:我们能保住消失中的长城吗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我们能保住消失中的长城吗
  《世界新闻报》记者/黎萌
  
  记者对话中国首席长城专家罗哲文,听他讲述有关长城保护的沉重话题
  罗哲文的名字,是与中华文明的象征长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世界上研究长城的首席学者,中国最权威的古建筑专家,罗老对长城保护的态度颇为现实。
  在老人堆满书籍、文件的家里,我的问题集中在了诸如“长城保护维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否对秦汉等古长城的逐年风化和消失担忧?”“如何看待人为的破坏?”等等。
  
  长城的家底还未摸清
  “我想长城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先把家底摸清楚,都哪里有,是什么年代的,目前的保存情况等,这你才能去保护和维修它。”罗哲文的这番话让我多少有些意外,他的意思无疑是说,我们对长城的家底还不清楚。
  “原来我还在上班时就提出过,长城的维修主要应该考虑的是明长城,因为它是砖砌的,你可以对它进行维修。而更早的长城都是土垒起来的,你不知道怎么去维修。如果随意乱修,等于破坏和添乱了。所以要有科学依据,对能够修的才去修。”
  罗哲文接着说,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全都想修不仅没有这个财力,也没有这个必要。“我的看法是对交通方便,保存完整、可供参观的要修好。”另外就是那些需要抢救性维护维修的,你也要想办法,让它不要坍塌倒掉,“这也主要是指明长城。”
  进一步提问后我确定,实际上我们对包括八达岭、居庸关这样的砖砌明代长城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掌握。“那么,要摸清全部长城的家底,会不会要期待很久?”“现在科技发展了,可能要快一些。明长城明年可能会有个结果。”他回答道。
  罗哲文说,1979年,国家文物局在内蒙古开过一个保护长城的会议,他参加了。当时会议提出,要在10年内,把长城的情况弄清楚,为此国家拨款配备车辆设备等必须的物资。“但是不好弄,真是不好弄,30年过去了,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罗哲文坦承,“工程浩大,毕竟长城前后修了两千多年,我们尽管提出了那个口号,但力量不够。”
  
  消失的趋势不可扭转
  整20年前,记者到过甘肃敦煌以西玉门关长城的一处遗址。茫茫戈壁中的一块高地上,孤零零地矗立着一个类似土堆的烽燧,四周有围栏护着,还立着一块石碑,标明这就是汉代的玉门关,约2000年前用芦苇、红柳枝和砂砾修筑。而在嘉峪关附近的河西走廊,类似的汉代土埂长城也见过不少。
  对这样的长城,罗哲文的看法是,“还是要保护,能修的还是要修。” “比如玉门关,非常可惜。两千多年了,在荒野中人为的破坏很少,而自然破坏确实是个问题。”
  据记者此前的了解,在民勤县,汉长城这些年被风沙大大地削平、墙体变细,甚至干脆消失。以前当地的汉长城叫地表古建筑,现在只能叫遗迹。而且,目前判断境内长城保存基本完好的标准也已经大大降低,只要地上还有1米多的土垛子,就算保存比较完好了。
  有一种说法:再过30年,古长城会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罗哲文称,消失是肯定会消失的,但不会是全部消失。“ 这个你没办法,你要把重要的保护好,但再好的科技你也不能在荒野里给长城盖一个房子保护起来,所以说,消失的总趋势是不能扭转的。”
  因而在罗哲文看来,长城的未来只能是有重点有价值的地段要修好,保护好,供人们参观浏览,这才有意义。“而像玉门关长城你就没有办法,因为是自然的风化造成的。”他说。
  
  人为破坏难以避免
  本以为罗老听到长城遭到人为破坏的各类消息时也会和我一样的焦虑,但他的回答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长城太长,分布太广,即使我们已经加大了保护的力度,出台了国家级的《长城保护条例》,人为的破坏也不可能很快改观。 ”
  “老百姓有好多不知道,也有的认为那些土垛子状的遗存不需要保护。”在八达岭周边的农村里,当年也有不少的猪圈甚至是厕所都是用长城砖盖的。
  “可能现在还有这种现象。”罗老说,长城的保护跟老百姓发生矛盾的事也有。“有的地方直接圈起来收费,让人参观,这是违反《长城保护条例》的。”但老人家也承认,现在“条例”也好,“法律”也好,还是限制不住人,“你必须要有人执行,可是又不可能到荒山野岭里天天看护着长城。”
  罗老提出文物保护单位要有“四有”:一是要有保护范围。周边是500米,还是1000米?都很具体。二要有保护的标志和说明;三是要有专人管理;四要有档案。
  “我看还要加上一个,还要有钱。”记者说。“那是,首先就要有钱,没有钱都是空说。”罗老的回答非常肯定。对长城保护的总体状况罗老说,“我看还不错,国家做了不少工作。有些地方有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现在和过去都有。”“是不是说现在的人为破坏已经比过去少多了?”“是的。最多的人为破坏是‘文革’的时候。”
  
  人物档案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学习并参加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1946年,在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等,长期从事全国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等。
  
  长城赞(对联)(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绣锦。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此为罗哲文1981年作《嘉峪关十唱》之一。
  “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音“志叠”)指城墙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堠”(音“候”),“烽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中最明显标志之一。


尚方于 2009-05-07 09:10:01 发表在分类:明长城
(48008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