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系列:《火路墩考》之正文(一)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火路墩考
学生姓名:尚珩
指导教师:王炜
内容提要:本文以明代九边十一镇的火路墩为基础,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分析了火路墩的基本制度、原则、功能与起源;重点讨论了宣大山西三镇火路墩的建筑形制、兵力配备、武器装备、军事管理、烽火信号、传烽路线等情况;概述并对比了其与辽东、蓟镇、延绥、甘肃四镇火路墩的差异;同时,依据考古类型学的相关原理,分期、分区探讨火路墩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最后,对火路墩的建筑形制外观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复原,从而加深对火路墩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火路墩 腹里接火台 长城 烽燧
一、引言
“火路墩”一词,主要流行于宣大山西三镇,在文献中多与边墙、边墩、城堡等军事建筑相提并论,也为一种防御建筑,是烽火台四种类型之一的腹里接火台,其名称实是时人对当时三镇所辖腹里接火台的一种俗称。目前,在宣大山西三镇即现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北部(大、小晋北)的长城主线以南有大量且保存完好的地面遗存。在绵延万里,横亘千年的长城中,火路墩以其特殊的形制和功能在兵戈铁马的年代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所以,对火路墩的研究无疑有助于长城学体系的加强与完善。
当前,长城学的考证与研究在国外似乎还未曾成为显学,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三大队伍。其以研究早期春秋战国、汉唐特别是汉唐长城的队伍最为强大,程喜霖先生的《汉唐烽堠制度研究》最具代表性,而汉简也不同程度的折射出关于长城或系统或疏散的侧影,《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莫不如此。明长城的研究,则以九镇中的蓟镇、辽东镇、甘肃镇为重点,相关学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建筑形制、兵力配备、武器装备、军事管理、烽火信号等方面,如《戚继光研究丛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山海关长城》、《嘉峪关及明长城》等。近年来,学者们又以长城保护和旅游为契机,将目光转向长城保护的具体问题和旅游开发等方面。但是,必须注意到,火路墩的研究在学术界至今尚无人触及,无论宏观亦或微观,更遑论对九边十一镇火路墩的关注和差异分析,实是长城学中的盲点。
因此,本文以“火路墩”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以宣大山西三镇为重点,左右“旁击”各镇的腹里接火台,追溯火路墩可考的起源,全面考察火路墩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及建筑形制、军事管理、兵力配备、武器装备、烽火信号和传烽路线等,并依据考古类型学的相关要求,以时间为经,分期研究汉、唐、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火路墩的建筑形制及其具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规律;同时,以地域为纬,分区研究明朝“九镇”中的蓟辽、宣大山西、延绥、甘肃七镇火路墩的建筑形制,分析其地方特征与差异,从而加深对火路墩系统全面的认识。
本贴最后一次由尚方修改于2007-07-29 20:45:26
本贴最后一次由尚方修改于2007-07-29 20:46:02
尚方于
2007-07-29 20:44:39 发表在分类:
明长城 中
(47511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