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家乡印象—董村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小时候,常听爸爸说起自己的故乡,听得多了,我的脑海中便描绘出一幅画面:一条小河在村边流过,村庄被绿山环抱,一个贫苦的孩子赤足走在小路上,肩上担着两大捆柴。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为财主放牛的时候,下河摸鱼,摸到了,便放到岸边的石头上烤着吃。孩子五岁那年先后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十岁那年被送进了育婴堂,他,就是我的爸爸。

失去父母的爸爸并不是真的没有亲人,村里还有叔叔婶婶以及他们的六个孩子,然而他们无力供养他,在奉化的奶奶给一银行家做保姆,这位银行家是育婴堂的捐助者,经他的介绍,我的爸爸才得以进入育婴堂,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那苦难的年代,育婴堂的很多孩子病死,饿死,甚至还有因为过年时候给了足够的食物而撑死,而爸爸是幸运的,咬牙挺了下来,发奋读书,考入奉化一中,再考入北大,然后就当了我的爸爸。现在看来,我的太奶奶实在是很有眼光呢。

两千零五年的五一假期,我们一家五口三代人,行车一千多公里,在离家的第二天到达家乡董村,当山路一转,灰色斑驳的小村出现在眼前,我们的车里回荡爸爸兴奋的呼喊:是它,是它!几十年了没有太大变化,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房子还在,只是村子外围盖了很多新的二层水泥小楼;村边的小河还在,只是修起了一座桥,但水却少了,混了,也没有鱼了;没有太大变化的是村边的山,依然是翠绿的,成长着大片的毛竹。爸爸在院落中,街巷中,小河边,每一个角落寻找着自己儿时的身影,家乡的很多老人还记得他,他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热烈交谈。猪猪频频举起相机做着记录,然后悄悄和我说,他们在说外语。                    

爸爸小时候住的木屋还在,二层上还放着六十年前我的爷爷奶奶用过的床,是那种四边带着木架的床。楼梯已经摇摇晃晃,木地板有了凹陷,房子的大梁被虫子嗑出了蜂窝状的小洞。当作墙壁的木板已是深褐色,楼道里,房间里昏昏暗暗,从木窗照射进来的光线无法投射到房间的每个角落,阳光刚刚走入窗来便被房间吞噬,房中的木床,竹筐,几件简单的物件,似隐似现,仿佛要带我回到从前。

院中的地面铺砌着鹅卵石,圆圆滑滑的,经历几代人的行走,被磨得很亮。我努力想象着,我的爸爸瘦小的身影在这铺成花纹的卵石地面上玩耍,在我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他应该是快乐的吧?人生总是有很多遗憾,我的遗憾是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他们连照片也没有留下,如今,我终于亲眼见到了我的家乡,也算一个小小的弥补。

我们坐在檐廊下的竹椅上,嗑着花生,喝着茶水,吃着新鲜的煮豌豆。花生很香,是村边山上种出来的,茶也很香,是初春从村边新采来的茶叶,堂叔叔自己亲手抄制的,而豌豆是一个小时前刚刚从地里采摘的,还带着植物的清香。因为是二层木楼,因此我们头顶的廊檐很高,檐子下有灰白色的燕子窝,旁边挂着几个竹篮。廊檐下面的竹竿上垂着一条鱼干,鱼被从头到尾剖开,展平,白皙的鱼肉变成了淡黄,上面密布着鱼骨的纹理,看上去像鱼的化石。院子四周随意堆放着几捆干柴,石台上摆着几个废脸盆,里面鲜艳的小花仰着五彩的笑脸,院里的两只小狗在我们眼前打打闹闹。歇了说,你说了这么多年的祖籍在浙江新昌,如今终于知道是什么样子啦。他是了解我的心思的,要不也不会陪伴着我,辛苦驾车来到千里之外。

爸爸说,如果他再住进这个院子,要把院子收拾利索。我倒是更喜欢这种随意的生活,凌乱中有着自身的秩序,每个物品的堆放都有它的道理,居住的人能够随手可以取到,这才有居家的味道,过日子的痕迹。如果过于讲究规矩,倒把自己的心框起来,失去了舒展的空间。

村子里保留了几处老屋,两位堂叔陪着我们去看,他们一人手持一只棍棒,一前一后保护我们,因为村子里面狗多,他们怕狗们欺生。后来我们第二次第三次再去逛的时候,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小狗们再也不对着我们狂吠。

小巷铺砌着石板,光亮亮的,常见人们光脚穿着塑料拖鞋“趿趿”地走过,脚上却不见有灰土,这在北方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车停在供销社的院子里,两天中也不见增加任何灰尘,早上倒是凝结了很多水珠,晶晶亮地卧成一片。

巷子里的小路被灰墙夹着,走着走着,浑然不觉中发现路成了上下两层,上方的路进了院落,下方的路拐向另外的巷子。身边的灰墙除了青绿的苔藓,还有斑驳的红字,依稀能看出工整书写着大段的毛主席语录。如今语录变得不清晰了,原来的红色仿佛融入墙壁,与深深浅浅的苔和谐共存在灰墙上,那原先的狂热书写,变成了今日美丽的壁画,只有经历文革年代的人,才能从这水墨画般的轻描淡写中回忆出心酸。

从巷中走入老院,还可以从这家院穿到那家院,有点像走在迷宫,每座院子的格局差不多,这更加让我迷惑。每个院子都有一个天井,灰瓦下面的白墙被岁月用潮湿描绘上斑驳的痕迹,墙脚下,石缝中,钻出毛茸茸翠绿的青苔,露天的水缸,石臼里面都汪着盈盈的水,院中四处摆放着各种器皿,里面随意种上兰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艳丽小草花,无论是那坚硬的石头还是娇嫩的花草,都仿佛能攥出水来。围绕院子的是木构的楼房,一层是厅堂和厨房,二楼是卧房,很高大,但不明亮。厨房的灶台比北方复杂,大大小小好几个锅灶,可以同时烹炒不同的食物,灶台边有垒砌的通顶的一面小垛,有几个阁子,最上面的格供奉着灶王爷,其他的放些小物件。有些门窗还是老物,保留下来的木雕显示着从前的情调,雕刻虽不华丽,但雕出来的鸟兽栩栩如生。也有的人家门板变成平平的木板,一打听,原来是老木雕门被卖掉了,几扇大门买了两千块钱。

老屋,老人,对我们来说是最喜爱的,他们具有让我感动的力量,那是时间雕刻出来的,富含着丰富底蕴的一种东西。老人们穿着整洁的蓝色衣服,坐在廊檐下的竹椅里,面对着院子,或温和望着来往的人们,或靠着椅背打盹。

村子的人们应该和我有着共同的祖先,因为他们和我有着一样的姓氏—俞,我的姓在北方很少见到,因此很多人会写成“于”或者“余”,在这里我看到了太多的“俞”字,竹编的箩筐上,木制的桶上,三轮车自行车上,甚至小卡车上都要写上名字,这让我倍感亲切,越看越觉得这个字好看。

据叔叔讲,周围山上的竹子有很多品种,成长期不一样,一年中鲜笋吃不完,怪不得每家院子里都摆着圆圆的大笸箩,晒着粗粗细细的笋干。我们上山祭拜先辈,叔叔们随手就掰下半米多高的竹笋,有碗口那么粗,看得我直心疼。没有砍下的笋在短时间内就窜出十多米,毛茸茸的深褐色外皮剥落下来可以包粽子。山坡上的树都是绿油油的,在灌木间钻来钻去,衣服上也不会有尘土。有一种叶子被日本人当作敬香的宝物,常有人到村子里面收购,随便扯上一把,便可以卖出几块钱。叶子没有什么特别,圆圆的,比较厚,很亮。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仿佛遍地都能生长出宝贝,有竹笋,有茶叶,甚至还有灵芝。

早上,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董村便苏醒了,我们仨也背上相机,走入湿润的小巷。仔细听,有流水声,鸡鸣声,人们的谈话声,拖鞋敲击石板声,热闹却不嘈杂,恰到好处地让人避开寂寥与烦躁,这是我很喜爱的一种平和气氛。再因为董村保留着很多爸爸童年时候的样子,甚至能够找到爸爸嗑破额头的条石,我因此热爱上她,我的故乡。



本帖由 layla2005-05-10 14:44:21发表


俺稀饭,,,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竹笋,,,咯吱咯吱的,,,好呲挖



本帖由 冰老2005-05-13 15:09:48发表


家乡情结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看来是与生俱来的。乡愁也能让人惺惺相惜呢。

我要看图片,看看姐姐的家乡是怎样的。



本帖由 嘎玛卓嘎2005-05-10 23:26:39发表


知心妹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照片正在整理中,不急:)



本帖由 layla2005-05-11 09:30:25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1156797409058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