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转帖】被遗忘的虎山长城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被遗忘的虎山长城
董耀会 (2012-08-14 )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的认定,再次使虎山长城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到丹东去看鸭绿江、虎山长城、鸭绿江口湿地等秀美风光,也随之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乘车从丹东市区出发,沿着风光迤逦的鸭绿江岸,往上游再走大约20公里,江南岸有一座很峭拔的山峰,挺立在鸭绿江边,这座风光秀丽的山峰是虎山。虎山的面积为4平方公里,原名马耳山,因为两个并排高耸的山峰,更像是两只竖立起来的虎耳,所以又叫虎耳山,后来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虎山。虎山临江的一面很陡峭,山的背面从半山腰开始,与另一座矮一点的山峰相连,虎山长城就依靠在虎山的峭壁,以此为起点,一直顺着山势向内地延伸。虎山平地孤耸,视野开阔,若站在上面,鸭绿江两岸的风光一览无余。拂去历史的尘埃,想象几百年前辽东大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厮杀声犹如在耳畔。

辽东地区历史悠久,而且对于关内中原王朝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就已经修到了辽东地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更是极力向东西两侧延伸势力,非常注重对河西和辽东地区的开拓。秦始皇万里长城、汉代的长城,都向东跨越了辽东半岛。现在看到的丹东虎山,是依据考古确定长城遗址,在近二十年重新修筑。虎山峰顶上,矗立着一座烽火台。若登临其上,极目远眺,江雾朦胧,心中豪气顿生,无尽风景尽收眼底。虎山长城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像一颗镶嵌在鸭绿江畔的明珠,以独特的风姿熠熠闪光。历史把虎山长城留在这里,见证着辽东大地上的风云变幻和鸭绿江流逝的岁月。

辽宁省境内的明长城,是明王朝为防备东北蒙古兀良哈部及女真各部而修筑。起自山海关外长城向北的延长线、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锥子山,历经葫芦岛、锦州、阜新、盘锦、鞍山、辽阳、沈阳、铁岭、抚顺、本溪、丹东等十余个市,一直抵达丹东市东北虎山南麓鸭绿江畔之江沿台止。

明辽东长城是逐步修建的,最初修筑的仅是靠近山海关的长城。也就是说明辽东长城,并不是一下子就建成了连续不断的长城防御体系。明成化五年(1469),为了更有效地防御蒙古族的进攻,明廷命令辽东总兵韩斌,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连接起辽河流域的边墙,继续向东修建辽东边墙,一直修到鸭绿江边。韩斌在从抚顺到鸭绿江一线修建堡的同时,还砍伐林木、增设了长城墩台,修筑断缺的城墙,充实军力。从此在沿途才形成烽堠相望,远近互援,彼此呼应的长城防御体系。

成化六年(1470),东州、叆阳等地的长城,仍旧在不断修筑。在成化十五年(1479)、弘治十五年(1502)、嘉靖二十五年(1546),又补修了山海关至开原、叆阳,开原至鸭绿江的长城。辽东长城万历年间之前,主要防御对象是蒙古各部族。此后,就是逐渐强大起来的女真族。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在兴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七大恨”讨明檄文。随后,努尔哈赤分兵两路,以左四旗攻东明、马根单等城堡,亲率右四旗和八旗巴牙喇(护军)攻明抚顺。努尔哈赤以在抚顺开马市为名,麻痹明军,暗伏甲士于车中,向城门接近,待城中军民出城赶市时,突然杀入城内。努尔哈赤指挥大军抵城下,内外夹击守军。明千总王命印被杀,守将李永芳出城投降,抚顺城失守。五月,努尔哈赤率军攻陷抚安堡、花包冲堡、三岔儿堡等大小11座城堡。七月,攻打鸦鹘关、清河堡。清河堡号称天险,明廷将领邹储贤领兵1万,据堡而守,发射炮火轰击后金军。后金军凭借优势兵力,在板车的掩护下,接近城墙,凿挖城角,冲入城中。邹储贤率兵迎击,力不能支,死于巷战,士卒全遭杀戮。明王朝决定惩罚女真人,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准备大举进军赫图阿拉,彻底消灭努尔哈赤。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明军分四路围剿后金,会师赫图阿拉。努尔哈赤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分头击败了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役,改变了明与后金力量的对比,后金从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连陷开原、铁岭诸城,沈阳危在旦夕。此后,后金乘胜攻取辽宁各地,突破了明长城防线,从此明辽东镇长城的辽河以东地区,都已经处于明与后金拉锯的地区。今天你攻进来,明天我打回去。此时的明王朝的军事防线,已经只有辽东地区的西部。明王朝的最后几十年,主要的军事力量都调到了这里。之所以如此重视对东北地区的防务,是因为如果山海关以东的长城防线被后金军队粉碎,后金的兵马就会如滚滚洪流,涌入山海关,很快就能吞淹华北大地,涌进北京城。后来,历史上演的也正是这悲壮又凄凉的一幕!当时,长城防御体系并非不够坚固,但在政治、军事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后金军队的滚滚洪流面前,竟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万历末年孙承宗为辽东经略时,面对残局,还是力挽狂澜,积极整治军队,修缮关隘城堡,局势得以稳定。又奏守御之策,建议集兵18万,分守叆阳、抚顺、清河诸要地。挑选精悍兵卒乘隙轮番袭扰,使后金疲于奔命,然后相机进剿。从这个计划可以看出,连雄心勃勃的孙承宗也不敢奢望,收回鸭绿江畔的长城。孙承宗在辽东的一年多时间里,后金不敢轻举妄动。天启元年(1621),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阉党擅权。在阉党的诬陷攻击之下,熊廷弼被朝廷罢官。金兵乘机攻占沈阳、辽阳等大小七十余城。已经兵强马壮的努尔哈赤,大张旗鼓地迁都沈阳。魏忠贤手下的阉党分子高第接替孙承宗任辽东经略,高弟这个人并不懂军事,从来就没打过仗。上任后
,他推翻了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撤掉宁锦防线,把山海关外的兵力全部撤到关内。于是,山海关外驻防的明军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外,都撤回山海关里,明朝山海关外的军事防御能力顷刻陷入瓦解状态。

当时,抗命不从的袁崇焕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结果努尔哈赤十几万军队,攻不下袁崇焕万余人防守的宁远城。努尔哈赤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明军火炮打伤,数月后不治而死。

天启、崇祯年间,明王朝内忧外患,多么需要袁崇焕这样满腔热血、尽忠报国的人力挽狂澜!袁崇焕在辽东整军经武,屡次挫败后金军队,被后金视为心腹大患。皇太极就施反间计,陷害袁崇焕。中了计的明崇祯皇帝,竟然于崇祯三年(1630)以“谋叛”大罪,把袁崇焕抓了起来,数月后将其凌迟处死。袁崇焕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拼命效忠的皇帝之手。

不论是天启年间的党争问题,还是崇祯时期的滥杀朝臣与边将,都是政权的政治能力问题。明政府政治能力极弱时,孙承宗、袁崇焕这样忠诚于朝廷,忠诚于传统价值观的官员和将领,也没有出路。这种情况下,长城修建得再坚固也没有用。

当然,在同样的实力和同样的潜力下,修长城比没修长城要好,长城坚固比长城不坚固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长城垮,则明朝亡,但这个长城并不仅仅指城墙。明帝国东部地区的运转和维系,就是由于过度依赖长城防御体系,却在不断的内耗中损失掉了最后的防御能力。 明代的辽东长城不够坚固是事实,但明朝的灭亡与长城坚固与否无关。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最后,支撑一个王朝精神的长城体系崩坍了,在清军与李自成农民军的夹击下,明王朝的历史就结束了。


本贴最后一次由bianqiang123修改于2015-05-29 19:16:59

本贴最后一次由bianqiang123修改于2015-05-29 19:32:20



本帖由 bianqiang1232015-05-29 19:08:51发表


虎山长城不是被遗忘了,而是被强奸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孟姜男2015-07-01 13:01:00发表


好文!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15-05-29 19:15:12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84171295166016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