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侵华日军遗留石碑考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从长城上返回,老L神秘地告诉我,他家还有一块“从长城上搬下来的碑”。我一听更是来了精气神,长城上的碑,没准有什么新发现呢。可老L接下来的话更令人吃惊,“日本的碑,县文物所的来了三四次了,都不认识写的什么”。日本碑?我立即想到侵华日军“警备司令”小柴俊男胡勒,叫什么长恨歌、赞勋歌、和文庙碑的那三块石碑,如今还在县文史室外边摆着呢。难道老L所说又是一块类似的碑?
  跟老L到一堆杂物跟前,用了10分钟清理杂物垃圾,果然一块石碑露出真容。粗看一下上下款:
  上款:皇纪二千□□年十月
  下款:福地部队竹下队
  而正文只有三个字:津田?
  不用说了,这是侵华日军留下的物件。根据碑文,我推测是一块墓碑。我跟老L说,“这块碑纪事意义不大了,这可能是一块墓碑,日本人在这里建过据点吧。”老L说抗战的时候,日军在村里修了五座炮楼,有两座就修在关口两边的长城上。中国人进出关口,日军都要盘问检查,八路军在这里跟日本人打过好多次仗。
  碑文上难认的冷僻字只有一个,即“津田?”,津田应为日人的姓,第三个字左边山字旁,右上为上,右下为下。回京第二天,通过论坛询问,查出该字音qia, 三声,发音和释意均同汉字“卡”。
  上款辨析:皇纪二千□□年十月,皇纪是日本国始皇帝号称“神武天皇”的纪元年号,皇纪元年即公元前660年。究竟谁是“神武天皇”,据说日本人言语不详,只说“神武天皇”是从海上飘洋过海来的。但碑文上款二千与年之间的字迹漫延不清,影响了时间判断。从间隔看,只能是两个字,即“二千□□年”,这是一个分析的疑点。以中国全面抗战算起,公元1937年相当皇纪2597年,用汉字纪录,应该是“皇纪二千五佰九十七年”。那为什么碑文上款二千与年之间只有两个汉字的空档呢?考虑到日军侵华期间有个1940年,想当于皇纪二千六佰年”,因此碑文上款纪录的必定是这个年份,下次再去现场,应按这个线索再看石碑。
  下款分析:通过“福地 部队”搜索,侵华日军第110师团配属工兵110联队,其部队长是福地真三郎少佐。按日军习惯,可称“福地部队”。但是仅以一个日军少佐的姓,能够判断110师团工兵110联队就是墓碑下款中所说的“福地部队”吗?还应该至少找一个旁证。日军第110师团1938年6月1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0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首任师团长桑木崇明中将,1938年7月在塘沽登陆隶属华北方面军,占驻石家庄、保定地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曾与驻保定的110师团多次交手。
  1939年5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杨成武部在易县大龙华歼灭110师团140联队一部400余人,缴获日军火炮5门,轻重机枪6挺,长短枪100多支,子弹5万多发,史称大龙华战斗。尤其在战斗中缴获两铁箱日军机密文件,内容涉及日本军政府侵华的政治、军事目标,师团战区作战任务概要,封锁计划等。聂荣臻评价获得这批文件,比缴获敌人的几百枝枪,几十门炮还重要。后来这批文件送到延安,得到毛泽东的表扬。
  上述战例中的大龙华与此次发现日军墓碑的地点相距不远,表明该地区确系日军110师团侵占作战的地区,因此下款中的“福地部队”应该对应110师团110工兵联队,其部队长为福地真三郎。至于下款中的竹下队,推测为日军的中队或者小队,因其级别较低,来源无考。关于110师团的结局,1945年该师团在河南洛阳缴械投降。
  综上所书,老L家收存的石碑解读:
  1940年,侵华日军福地部队(110师团110工兵联队)中一个叫“津田卡”的人死亡,当年10月,该部队为死者刻碑。石碑遗弃于长城上,后被一中国农民收存。
  关于110师团的结局,1945年该师团在河南洛阳缴械投降。
  津田卡作为侵略者的一员踏上中国的国土,他是怎么死的?被击毙还是病亡已不重要。而作为侵略者,他非命异乡,只能做孤魂野鬼,再也未能回到他的本土。本文发布是一条信息,如果日本的津田家族中津田卡的后人,能够承认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损失和苦难,正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也可以寻迹到中国来看看津田卡殒命的地方,祈求和平吧。

图一:遗留的石碑
图二:侵华日军修筑的炮楼遗迹
图三:我军搜索日军司令部,1939年春,罗光达摄于平西大龙华歼灭战。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5246627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5246627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52466272.jpg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15:37:07发表


峠(qiǎ),这字念(卡),同现在的卡。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它不应该是墓碑;同意您在伯客中后来的关口的看法,而更有可能是炮楼的标志。



本帖由 杨轶(俊祥)2009-10-12 08:22:59发表


应该不是人名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峠”这个字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丘顶”或“山巅”,通常不会用于人名,也并没有关口的意思。
我的推测是,这个小队曾经驻守在附近的某个高地,在某一段没有战事的时间里,这个叫竹下的猪头小队长(或者手下的某个士兵)闲极无聊,觉得那里的地形很像自己家乡一处叫做“津田峠”的地方。出于思乡之情,他命人刻下了这块石碑,辗转70年后,落到了老普手里。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09-10-11 21:26:06发表


呵呵,日文高手快用“津田峠”在google上查查吧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有些结果呢,百度不灵。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1:30:09发表


查了一晚上了,没找到什么线索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09-10-11 21:31:38发表


辛苦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津田是否一个家族,他们生活在日本那个地区,他们的地区是否开紫荆花等等。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1:35:40发表


这可有点儿难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津田是固有名词,肯定是没错的,既是人名,也是地名。问题是第三个“峠”字,据我所知,这个字几乎是不会用作人名的。所以,感觉“津田峠”是一个地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09-10-11 21:44:36发表


这种事别当真过分投入,逮着了算,逮不着也没啥遗憾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小日本给那个关口杜撰了名“津田峠”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1:48:16发表


也可能是叫“津田”的指挥官在这里带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郑2009-10-11 21:57:25发表


110师团有个旅团长少将叫津田美武,不过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丫的部队好像不在保定地区。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2:13:42发表


队长叫竹下,那津田一定是政委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09-10-11 22:07:22发表


所以我猜,他是把自己家乡的地名挪这儿来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一根儿筋2009-10-11 21:51:19发表


指望他们祈求和平?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有点难度吧



本帖由 老狄2009-10-11 20:38:49发表


考考老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50年代,中国建设百废待兴,发展生产的交通工具都缺乏。街道上忽然出现了成批的机动三轮汽车,车是从日本进口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给中国设计生产三轮车。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1:16:19发表


为什么?我不知道啊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老普请赐教,谢谢!



本帖由 老狄2009-10-11 22:27:30发表


答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白人国家抱团“制裁”中国,除了部分食品粮食外,对中国禁运几乎一切工业产品,巴黎有个统筹会制定禁运名录,其中运输设备是四轮及以上的汽车,即那时中国想从西方进口汽车都不行。所以日本企业专为中国设计了大马力的三轮汽车,部分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运输急需。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2:39:48发表


不错 实用主义造就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日本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不过我们的社会主义层次更高 呵呵



本帖由 一世无城2009-10-12 07:58:36发表


分析的真仔细,好象很合情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从你的照片上能辨认出“二千六”的“六”字呀。
这碑上怎么一个日文都没有?
背面有什么?翻过来看了吗?



本帖由 老郑2009-10-11 16:00:52发表


第3个“峠”字在这里也许不是人名的组成部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而代表山岭?
那么这碑是否是驻守部队立的标记碑?

在碑上没看到悼念的成分。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郑修改于2009-10-11 16:23:00



本帖由 老郑2009-10-11 16:12:54发表


是否关卡很有意思,考察归您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比方“津田”在倭语里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切入点。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16:22:51发表


呵呵,所见略同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当得知“山上下”同卡时,我也首先想过是否日本人把这里就叫“津田卡”,一个关卡。但查了一下,津田是姓,所以还是算成人名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16:19:00发表


这个字刚问了学日语的女儿,她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日本丘陵地带很多,除了海边以外,到什么地方都得翻越山岭。于是把山路 上最高的地方叫作「とうげ」,创造了汉字“峠”。



本帖由 老郑2009-10-11 16:20:45发表


咱们这儿也有这个怪字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台北的北山里,当地的老人忆旧,写了牌子如下图,据说这里曾经是日本人设的一个隘口,名为"肉板峠".所以这个怪字,应该解释成"关口"吧.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成修改于2009-10-11 20:25:25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52637870.jpg



本帖由 老成2009-10-11 20:23:07发表


那是关铭碑的可能性更大了,不过是小日本杜撰地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1:17:29发表


"一根儿筋"说得也没错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日据时代为治安维护而在此设置隘门管制进出。相传昔日平溪居民多至汐止购物,夏天一大早出发离开汐止过"肉板峠"时,鱼肉多已腐败,故又称『肉崩岭』.

"峠"的确是"岭"的意思,"肉崩"的台语发音是"肉板"."肉板峠"或"津田峠",可能就是个小日本杜撰的地名吧.



本帖由 老成2009-10-11 22:20:14发表


想翻来着,差点老腰折子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上次是我和老L两老头翻,下回老兄也来吧,仨老头劲大,没准一下就翻过来了。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16:05:57发表


你这个老L和咱的老J凑在一起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老J、老L,一个左撇,一个右撇
下半身就有了
上半身画成卓别林



本帖由 老郑2009-10-11 16:16:58发表


呵呵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野人老J2009-10-11 21:38:41发表


下次老j也得去哈,不用爬山,适合老j,遗憾的是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多半木有mm。

mm们不愿和老头出去,怎么着也得是帅哥。



本帖由 老普2009-10-11 21:42:18发表


有普兄就行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MM就让老狄去找了



本帖由 野人老J2009-10-11 21:45:16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28422284126282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