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长城论坛-〉热爱长城-〉长城资料
长城的历史文献考证,有兴趣大家研究研究
作者:长城人 2001-11-11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作为战争防御工事而存在的。自人类出现之始,人类的防御手段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在人类刚脱离动物界的早期,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时候,他们为保护自己,或穴居山洞、地下,或巢居于树上。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先民们多聚居于肥沃的河谷台地,开始修建简易的房屋。为防御野兽的侵害和其它氏族的侵扰,他们在所居之地四周挖成壕沟,将挖出的土方堆于沟的内侧,其状似高厚的土墙。有些地方还在此墙之上筑有篱笆。这一点早已为很多考古发现所证明。如西安半坡遗址,围绕着居住区挖一条宽、深各五、六米的防御性壕沟;安阳后冈龙山文化层中还发现过夯土墙,它围绕在龙山文化遗址的西、南两面,长约七十余米,宽约二至四米。在登封王城冈及淮阳平粮台亦有夯土城堡。这些壕沟和城墙全是为防御而设置的。
  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相传发明城廓构筑技术的便是夏禹之父鲧。鲧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其治水主要方法为沿河筑长堤以堵洪泻。后来他将修筑防洪堤坝的技术移用筑城。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的。古人最早筑土障水为防,《说文解字》将“防”字解释为。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后,我国奴隶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开始建都于亳,曾多次迁徙,最后盘庚迁都于殷。殷都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解放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沿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等遗址。在小屯村西约二百米的地方有一条大沟,沟内填满灰土,沟长七百五十米,宽二十米,深约五至十米,成斜坡状,应是为防御而掘的堑壕。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大规模地将封地连同居民赐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这时期除王室筑城外,各诸侯国也都筑城廓,巩固发展其统治中心。到西周末,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由此可知,两千七百多年前作为传递战争消息的军事设施烽火台已经出现。关于烽火台的使用,还有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数燃烽火狼烟的故事。它的出现为长城的产生又创造了一个条件。长城具体首创何时、何地,争议颇多,尚待有新的发现,长城产生于战争连年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为诸家所一致承认的。公元前770年,各诸侯把周幽王的太子宜臼立为天子,是为周平王。平王继位后,戎狄势力在周王畿地内发展,严重地威胁王室的安全,迫使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此时王室衰微,仅名义上保存着“天下宗主”的地位。齐、晋两霸打着“尊周室,攘夷狄”的旗号,纠合诸侯阻楚北进。战国时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由奴隶主所有制向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变革,导致了社会性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相继发生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实行变法,促进了地主政权的巩固,推动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由于地主经济的发展,较强大的诸侯国对别国土地、人口的占有欲也更加强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而残酷,和春秋时期相比,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战争的规模愈益扩大。为了防御邻国的侵入,各国都不惜耗费巨资修筑长城。由此,长城作为大国争霸的防御手段而出现在中国的军事历史舞台上。直到明末,两千多年间,有十几个朝代或多或少地修建过长城。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筑的长城,其单线长度都超过一万华里。(待续)




∩编辑:小站编辑部关闭窗口